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通过回顾性的病例研究,对颈内动脉起始部支架置入术患者术中、术后血压变异性(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 BPV)与其预后的相关性进行研究,探讨BPV能否预测患者预后。同时为神经内科医护人员如何更好地管理血压、控制血压变异性、选择可靠有效且合适的护理方法提供依据,获得的相关数据为规范神经内科此类患者的血压管理提供临床数据支持,从而进一步针对此类患者构建标准化的血压管理流程。研究方法:本研究回顾分析了南京某一家三级甲等医院神经内科2015年1月1日至2016年2月28日符合条件的颈内动脉起始部支架置入术的住院患者189例,完成包括年龄、性别、诊断、住院号、ID号、支架置入时间、吸烟、饮酒,高血压病、糖尿病史等既往史,术前血管狭窄率、术后残余狭窄率,分别计算并记录NIHSS评分、mRS评分(包括入院、术后第7天、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以mRS评分来评估生活功能预后,以NIHHS评分来判断神经功能预后;分别记录手术前三天血压(3次/日,分别为6:00、14:00、19:00)、术中血压情况(股动脉穿刺前、球囊扩张前、球囊扩张后、支架释放前、支架释放后),手术后3天血压(3次/日,分别为6:00、14:00、19:00)的资料收集,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研究结果:1、术中BPV与术后7天的生活功能预后和神经功能预后的无关,仅术后BPV与7天的神经功能预后相关(7=0.145,P=0.046);2、术中BPV与术后3个月的生活功能预后和神经功能预后均相关(γ=-0.234, P=0.001, γ=-0.252,P<0.000),术后BPV仅与3个月的生活功能预后相关(γ=0.205,P=0.005);3、进行logistic回归后发现,术中BPV是3个月生活功能预后的保护性因素(OR值=0.919,95% CIO.874-0.966,P=0.001);入院NIHSS评分(OR值=1.687,95% CI 1.368-2.081,P<0.001)、术后BPV(0R值=1.178,95%CI1.059-1.309,P==0.002)是3个月生活功能预后的危险因素;4、术中BPV与6个月的生活功能预后和神经功能预后均相关(y=-0.216, P =0.003,γ=-0.216, P=0.003),术后BPV仅与6个月的生活功能预后相关(γ=0.186,P=0.010);研究结论:1、术中BPV与术后7天生活功能预后和神经功能预后均无关,术后BPV仅与术后7天的神经功能预后相关。2、术中BPV是术后3个月、6个月预后的保护性因素,术中BPV大,术后3个月、6个月的生活功能预后相对较好。3、术后BPV是术后3个月、6个月预后的危险性因素,术后BPV越大,患者预后越差。因此,应注意进行术后血压管理,尽可能使术后血压维持在比较正常的水平。4、入院NIHHS评分能较早预测患者预后。5、年龄是术后6个月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越大,预后越差。6、本研究结果显示,BPV变化情况可以辅助预测颈内动脉起始部支架置入术患者预后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