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齿突蟾(Scutiger boulengeri)种群生态学研究

来源 :西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cyR877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藏齿突蟾(Scutiger boulengeri)隶属两栖纲(Amphibia)无尾目(Anura)角蟾科(Megophryidae)齿突蟾属(Scutiger),于1898年被Bedriaga命名为Leptobrachium boulengeri,之后修订为Scutiger boulengeri。自发现以来相关研究较少,且主要集中于蝌蚪的适应机制及其生态位研究等方面。因此,本研究主要以野外调查工作为主,在甘肃太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其种群生态学研究。主要探讨了西藏齿突蟾种群数量特征、成体两性异形、雌性生育力以及繁殖期微生境选择特征等方面的内容,以便补充该物种的生物学数据,为后续的研究及保护这一高海拔冷域性两栖类动物提供基础性生态学资料。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野外调查中共发现成体西藏齿突蟾113只,其中雄性平均体长52.35±0.14 mm,雌性60.88±0.28 mm,进一步研究分析表明,西藏齿突蟾异形指数为SDI=0.140,存在明显两性异形现象,可通过生育力假说解释其两性异形现象。(2)西藏齿突蟾在各调查样地种群数量及密度各有差异,其中以东沟最大(11.5只/hm~2)、其次为药水峡(11.3只/hm~2),铁沟最小(3.5只/hm~2)。且5月份调查发现的成体西藏齿突蟾数量最多(85只),6月份最少仅发现28只,同时,5月份调查发现的成体西藏齿突蟾平均头体长、体质量以及肥满度均大于6月份,并且雌雄个体间肥满度差异性显著(F=11.237,P=0.037<0.05),雌性的肥满度高于雄性,说明在繁殖期间成体西藏齿突蟾两性之间在形态上具有一定的差异。调查发现西藏齿突蟾种群数量雄性数量居多,雌雄总性比为1:2.6。(3)西藏齿突蟾繁殖时间从5月上旬持续到6月上旬,卵团(n=27)内直径均值r=1.63±0.64 cm,外直径均值R=7.13±0.94 cm,卵团平均窝卵数为432±148个(n=14)。通过分析雌性生育力得出产卵量与头体长、体质量存在正相关关系,说明雌性倾向于增大体型来应对高耗能、高风险、高投入的繁殖行为,以便提高自身的繁殖输出能力。(4)通过生境喜好系数分析,表明西藏齿突蟾更倾向栖息于湿地或草甸、水温较低、水体清澈、地表湿度较高、有卵团附着物的流水型生态环境;同时,经主成分分析得出温度因子、水源因子和产卵场环境因子等是影响西藏齿突蟾繁殖期选择适宜生境的主要因素。
其他文献
<正>最近,中央农办主任,农业农村部党组书记、部长唐仁健主持召开部领导专题会,分析研判秋粮生产形势,研究确保秋粮稳产增产的针对性政策举措,部署安排有关工作。会议指出,2022年秋粮面积较2021年增加,目前在田作物长势总体较好,但气象灾害、病虫害等不确定性仍然较大,防灾减灾的弦务必紧绷不放。
期刊
自然界中已经报道的具有闭锁花的植物共有约693种,分布于50科228属,其中77%是同时具有开放花和闭锁花的两型花植物。堇菜属植物是同时具有开放花(CH花)和闭锁花(CL花)的两型花植物,具有特殊的二态混合交配系统,为多年生草本,植物种质资源丰富,广布热带、亚热带及温带,在我国约有101种,南北各省区均有分布,甘肃境内也分布有许多种。本研究以甘肃境内常见的早开堇菜、紫花地丁、维西堇菜、双花堇菜、天
学位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与生态的综合发展,对道地、高质量原药材的需求呈加速增长态势,规范化道地原药材基地的建设也得到快速推进。岷县产当归特称“岷归”,是甘肃陇药产业中大宗、道地、常用的特色中药材,以岷县为核心的区域是当归的道地主产区,被称为“中国当归之乡”。经过上千年的应用与上百年的人工栽培,岷归栽培群体种质资源出现了遗传背景混杂、抗性降低的现象,致使土传病害加重流行,直接影响到原药材的质量与商品性
学位
树莓(Rubus idaeus L.)是著名的健康水果之一,在世界各地都被当作新鲜或加工食品来食用。树莓适宜温暖湿润的环境,对高温的低耐受性成为制约树莓广泛推广种植的重要因素之一。开花期是树莓对温度变化极为敏感的时期,也是决定树莓产量最关键的阶段,因此通过对树莓花期的高温代谢响应机制研究来发掘树莓耐热的关键代谢物和基因资源对树莓的选育和种植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次,树莓叶片中活性代谢产物含量丰富
学位
植物瞬时表达在研究植物基因的功能以及构建重组蛋白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如何进一步提高植物瞬时表达水平是当前研究的一个热点和核心问题。与非复制型表达载体相比,以复制型病毒载体为基础的瞬时表达系统具有在短期内快速和高水平表达外源蛋白的优势,但其瞬时转化条件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也缺乏快速、有效地提高其表达水平的手段。本文主要以本氏烟草(Nicotiana benthamiana L.)和菜豆黄矮
学位
植物性状对外部环境变化具有较强的可塑性,且受多种环境因子的共同影响,能最大程度的揭示植物生长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关键信息。植物为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生理和结构等方面的适应策略,从而保障自身的生存与繁殖。因此探究植物性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对阐明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海拔作为一个综合性环境因子可以体现降水、温度、光照等因子的梯度性变化,对植物的生长与繁殖有较大的影响。同时,
学位
报纸
报纸
甘肃太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过渡地带,境内物种资源丰富,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和维护生态良性循环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是甘肃中部和青海省东部重要的绿色屏障,是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林区。同时也是适宜各类动植物栖息、繁衍的最佳场所。然而保护区内的物种资源虽然较为丰富,但相关的本底资料和基础性研究较少,基于此,自2020年7月至2021年9月,采用样线法对太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学位
本论文以分布于甘肃瓜州柳园镇黑山口区域(海拔约为1600 m)的体色黑化的变色沙蜥和与之邻近的浅色戈壁(海拔约为1400 m)分布的非黑化变色沙蜥为对象,研究与栖息地背景色适应相关的变色沙蜥相邻种群的隐蔽色分化及体色性状随温度变化的可塑性、体色黑化对升温热调节能力的影响,以及隐蔽色与被捕食选择压力、蜥蜴运动能力的关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变色沙蜥隐蔽色分化我们获取了90只(34只黑化,56只非黑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