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尔的生物自然主义:基本观点和存在的问题

来源 :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ngxingh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身问题具有悠久的历史,自从近代法国哲学家笛卡尔在哲学史上对这个问题进行系统论述以来,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西方哲学家。这个问题主要说的是,假设心与身是两种性质不同的东西,而根据民间心理学的观点,心对身的相互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是作为具有精神性质的心灵如何与具有物理性质的身体产生相互作用,而不违背物理规律呢?为此,人们提出了一系列理论对这个问题进行解答,从而在心灵哲学领域出现了纷争的场面。
  约翰·塞尔是美国当代著名语言分析哲学家。在他看来,这些理论中影响比较大的是二元论和唯物主义一元论,但由于这两者共享了传统心身关系的词汇表,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心身问题。塞尔首先对二元论和唯物论进行了分析和批评,从而为寻找问题解决方法奠定了基础。
  基于对心灵哲学的历史分析,塞尔主张必须在承认当前科学世界观的前提下来为意识在物质世界中重新定位,他试图用生物自然主义来综合二元论和唯物论,在吸取各自观点中正确部分的同时,扬弃二者的错误,最终找到心身关系的正确解释。生物自然主义包括四个独立的论题,分别强调了意识所具有的实在性、系统整体性、因果还原性和因果功能性四个方面的关键特征,因此这一理论属于意识的哲学世界观,对于在科学常识基础上理解心身关系问题具有一定启发意义。然而,这四个论题虽然单独看来是对的,但是作为整体,发现依然存在诸多问题。生物自然主义并不是心身问题的完美解决办法,人们还需要继续对这一问题进行不懈研究。
其他文献
在本实证研究中,我们解释了在LinkedIn社交网络背景F的行为意图和隐私问题。在本研究中,我们在现有的社会网络和信息管理研究文献的基础上进行了扩展。我们对文献进行详细和批判性的回顾发现,隐私问题对于解释社交网络用户的行为意图具有潜在的价值。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找出是什么导致了社交网络的行为意图和使用,尤其是考虑到用户可能存在的隐私问题和顾虑。  有研究发现,一般的隐私问题反映了维护隐私的基本需求和
学位
信息技术和物流的发展丰富了人们的消费模式,全渠道购物模式便是其一。在全渠道购物模式中,线上下单线下取货(Buy Online and Pick up in Store,BOPS)被认为是最重要的一种。BOPS为消费者提供便捷的购物模式以及纯线上购物时不具备的现场退换货等服务。此外,BOPS具有拓展线上需求、激发线下潜在消费、为商家免去邮寄产品流程等优点,真正实现了线上线下渠道的融合与共赢。但正因为
学位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化、工业化进程日趋加快,大量农地被国家征用,因此也产生了失地农民这一群体。随着征地数量的增多,失地农民群体也越来越庞大,然而在土地征用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使得失地农民的各项权益受到较为严重的侵害。主要表现为就业方面面临困境、土地补偿报酬权益的流失、财产权的流失、基本生活保障权丧失、社会关系网络缺失、利益表达能力短缺、发展权缺失。  本文运用社会排斥理论分析了失地
学位
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了从古代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和逐步“现代化”的过程。这个“转型”和发展演化过程包括了经济、政治、社会、科技、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其中,技术演化是表现最突出、影响最深远的方面和内容之一。  在古代,中国是技术扩散的“扩散源”,而在近现代时期,中国成为了技术扩散的“输入方”。可是,近现代时期技术扩散在中国的经济社会意义和影响却空前广泛而深远。本文的目的是,努力在技术与经济、制度、
学位
《中观心论》是清辩论师现存唯一的梵文著作,仅保存在丹珠尔中的《思择炎》则是《中观心论》的唯一古注,其中的《入抉择数论之真实品》、《入抉择胜论之真实品》、《入抉择吠檀多之真实品》是目前所知最早系统叙述并批判数论派、胜论派、吠檀多派思想理论的佛教文献。本文以这三品的梵文贝叶写本和藏译刻版写经为研究对象,结合相关梵文原典与汉译文献,考察了佛教中观派对数论派、胜论派、吠檀多派三大“外道”思想的记述与批判。
学位
自由问题通常被认为是与人的生存相伴生的一个问题,其实确切的说,这只是近代以来的事情。原因在于对自由问题的关注,源于人的主体性的确立。在此之前,人从来没有占据主体的地位,也不可能成为万物的尺度,人相对于主体而言根本不存在自由的问题,因而也不能提出主体的自由问题,这一点在中世纪表现得特别突出。只有在人被确立为主体之后,自由才能被设想为人的一个基本属性,如何实现自由才成为人们思想的一个重心。从这一点上来
学位
作为“此在”在世的基本情绪,希望意味着人对于未来的积极渴求和自我承诺,但长期以来,希望并非属人的,而是在一种非人的传统中得以展开。希望在古希腊时代体现为神秘化的命运,在中世纪外化为上帝,在现代抽象化为主体性的人,希望被误读为希望对象,从而僭越了希望着的人以及希望本身,造成了对象化困境,使人陷入不愿希望的绝望当中。为了寻找属人的希望,必须以一种“面向希望本身”的基本立场重新切入希望问题。面向希望本身
意向性的自然化问题是当今心灵哲学领域中探讨意向性的主流议题,众多的心灵哲学家都在试图完成意向性的自然化构想。而且,这一构想主要是通过意向内容的自然化来实现的,因为意向内容是理解意向性的一个主要维度。由意向性问题向意向内容问题的转向是当代意向性研究的突出表现。在意向内容自然化的过程中,因果解释是意向内容自然化的主流解释,但这一解释并不尽如人意,它面临着致命的困难和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密立根另辟蹊
学位
工业化农业在改变人类生活的同时,也使人类的生活陷入了麻烦之中,因此,这也掀起了对工业化农业进行反思的阶段,甚至提出了一种农业生产方式即生态农业。生态农业一词最初由美国的土壤学家提出,并在后来的实践中逐步发展与延伸,如今形成相对宽泛的定义。  本文首先对生态农业概念背景的追溯,梳理出生态农业进一步得到发展的关键,即20世纪60年代,蕾切尔.卡逊对生态环境的呼吁,DDT事件的发生让更多人开始对工业化农
学位
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是现代信息社会进步的标志,这种高技术在方便人们交流与互动的同时也对社会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现代移动通信技术突破时空限制随时随地传播与反馈的特点促进了多元文化的发展并深入到文化的物质、制度和观念层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新型文化方式。本文较为系统的梳理和分析了现代移动通信技术特别是3G时代之后的移动通信技术对文化系统各个层面的典型影响及其带来的文化反思,尝试用技术哲学的原理去分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