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渤海是我国唯一的半封闭内海,其自然生态系统在环渤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近几十年来随着环渤海区域工农业和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渤海的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富营养化状况恶化、赤潮频发是渤海面临的主要问题。为了恢复渤海的生态环境,推进环渤海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行动计划》对渤海的生态环境的改善提出明确要求。本文以渤海营养状态转变以及营养盐基准的制订作为主要研究内容,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渤海营养状况现状及其演变过程,对渤海富营养化和赤潮的防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利用1959-2016年渤海的历史资料分析了渤海营养盐及相关生态因子的历史变化趋势及成因;对渤海各年代富营养状况进行了回顾性评价,并结合STARs模型对渤海营养状态的转变节点进行了辨识;基于营养状态的变化利用频数分析法确定了莱州湾和渤海湾营养盐基准值。主要结果如下:1、20世纪50年代末以来,渤海表层水体中溶解无机氮(DIN)年均浓度总体呈现增加-降低-增加的“N”型变化趋势,溶解无机磷(DIP)年均浓度呈增加-降低-增加-降低的“M”型变化趋势,活性硅酸盐(DSi)年均浓度总体呈现降低-快速增加-再降低的趋势。各海湾及渤海中央海域营养盐变化趋势与渤海总体相似,且主要受控于陆源、大气沉降等排海通量的变化。相关生态因子的变化与营养盐浓度变化密切相关。2、运用第二代富营养化评价方法对渤海1960s以来的富营养化状况进行评价:1980s以前渤海富营养化状况为优良;1990s渤海营养状况开始逐渐恶化,1990-1995年渤海富营养化状况级别为“中”,1995-2000年渤海富营养化状况级别已为“差”;2000s以来渤海富营养化状况为“劣”且持续恶化。3、运用STARs模型对DIN、DIP、Chl a和赤潮4个因子进行转变节点的识别,结果表明渤海营养状态转变发生于1997-1999、2006-2010年期间。4、基于营养状态转变利用频数分析法进行了莱州湾和渤海湾营养盐基准研究,初步确定莱州湾DIN、DIP、Chla的基准值分别为14.90μmol/L、0.34μmol/L、1.23 mg/m~3,渤海湾DIN、DIP、Chl a的基准值分别为15.00μmol/L、0.40μmol/L、1.13 mg/m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