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固两相抑制剂的甲烷抑爆特性研究

来源 :河南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palerm9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甲烷在输送及利用过程中,由于其易燃易爆的特点,常导致爆炸事故的发生。为减小爆炸事故产生的危害,研究爆炸抑制技术对于甲烷的安全抽采、输送及利用尤为重要。本文选取N2和CO2惰性气体为气相抑制剂,NaHCO3、NH4H2PO4和赤泥为粉体抑爆剂,通过研究9.5%甲烷-空气预混气体在添加单相惰性气体、粉体及气/固两相抑制剂条件下的爆炸压力峰值、火焰传播速度等特性参数,对比气/固两相抑制剂的实际抑爆效果与理论抑爆效果,分析其对预混气体爆炸的抑制规律及抑制机理,为主动抑爆装置中抑爆剂的开发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利用5 L管道可燃气体爆炸实验平台,分别测试了单相惰性气体、粉体及气/固两相抑制剂的抑爆效果。结果表明:单相CO2的抑爆效果好于N2,分别通入20%CO2和32%N2时,甲烷爆炸被完全抑制;单相粉体的抑制效果为:NaHCO3>NH4H2PO4>赤泥,分别加入0.20 g/LNaHCO3和0.32 g/LNH4H2PO4时,甲烷爆炸被完全抑制。在相同条件下,气/固两相抑制剂对爆炸的抑制效果更好。与单一抑制剂相比,爆炸压力曲线明显趋于平缓,最大爆炸压力及其峰值到达时间出现了显著下降与延迟,火焰前锋到达管道出口时间明显延长,且对甲烷爆炸的抑制存在最佳配比,即爆炸被完全抑制时所需要的气/固两相抑制剂用量最少。其中,CO2/NaHCO3两相抑制剂的抑爆效果最好,在不同体积分数的CO2条件下,当配比为4%CO2/0.12g/LNaHCO3、8%CO2/0.08 g/LNaHCO3和12%CO2/0.04 g/LNaHCO3,加入抑制剂的用量最少且爆炸被完全抑制。不同气/固两相抑制剂的实际抑爆效果与理论抑爆效果之间的对比结果存在差异。CO2/NaHCO3两相抑制剂、惰性气体/赤泥两相抑制剂的实际抑爆效果弱于理论上叠加的抑爆效果;N2/NaHCO3两相抑制剂,对于不同爆炸特性参数,实际抑爆效果与理论抑爆效果的对比存在差异;惰性气体/NH4H2PO4两相抑制剂的实际抑爆效果好于理论上叠加的抑爆效果。最后,对气/固两相抑制剂的抑爆机理进行讨论分析。以爆炸热反应机理和链式反应机理为基础,结合粉体材料的热力学特性,从物理抑制和化学抑制角度分析抑制剂的甲烷抑爆机理。
其他文献
<正> 红四氮唑法(简称四唑法)是测定种子生活力的方法之一。这种方法具有快速、简易、染色稳定和不受种子休眠期限制等优点,国际上已在种子检验工作中广泛应用,我国也已在小
<正> 柔韧素质是指人体各关节的活动幅度和肌肉韧带的伸展能力。它是身体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柔韧素质不仅有助于运动员尽快地掌握技术动作,增加动作幅度难度,而
目前,国内外对激光近炸引信目标方位判别技术的研究由于引信空间尺寸小、电源功率有限,其方位探测技术仍有不足。因此,开展小口径常规弹药脉冲激光周向多象限探测技术研究对提高弹药毁伤效能具有重要意义。脉冲激光周向多象限近程目标方位探测系统,采用四象限脉冲激光实现目标方位信息探测,并对系统中的关键技术进行研究;设计了脉冲激光四象限周向探测系统的总体方案,详细介绍了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工作原理,分析了脉冲激光周
本文利用第二代月动力延伸预测模式业务系统(Dynamic Extended Range Forecast,DERF 2.0)提供的1983—2015年位势高度场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及东北地区气温实况场,从DE
自21世纪以来,实验哲学运动在欧美国家兴起,其迅猛的发展势头引起了哲学界的广泛关注。它起源于对“依赖直觉”的哲学传统的质疑,主张放弃传统上单纯依靠直觉思辨的方法,转而将实验方法引入哲学研究中,并且将实验获得的统计结论作为哲学研究的重要依据。作为一种新兴的哲学研究模式,实验哲学有着独特的方法论特征。本文试图通过对实验哲学常用研究方法的介绍,梳理实验哲学的方法论特征、意义以及面临的质疑,表明我们对待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