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评价上颌后牙区垂直骨量不足时,穿透上颌窦底骨质的种植体在完全负载后的远期临床效果,评估上颌窦底骨质穿孔是否是种植术失败的危险因素,为上颌后牙区牙种植术适应证提供临床和理论依据。
方法:外科手术及义齿修复:术前测量拟种植牙区槽嵴顶至上颌窦底骨垂直距离,窦嵴距5~10mm的为实验组,8~13mm的为对照组,两组均实施牙种植术,3~4个月后完成义齿修复,实现完全负载。
病例随访:(1)主观症状:采用McGill疼痛问卷和自制调查量表,分别于牙种植术后24h和2008年1月进行问卷调查,了解患者主观症状。(2)临床检查:2008年1月集中患者复诊,采集所用种植体龈沟液流量指数(GCF)、菌斑指数(PLI),并采用生化法测量龈沟液碱性磷酸酶(ALP)活性、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并检查余留牙自然牙位社区牙周指数(CPI),了解患者口腔健康情况。(3)影像学检查:拍摄全口曲面断层片,采用专业软件分析种植体周围骨密度、垂直骨量变化、上颌窦窦骨质改建、上颌窦炎发病率。(4)义齿功能恢复情况:咬合力检查:使用国产YH-1型电阻应变式牙合力仪测量种植体咬合力,间隔1min,测量3次,取平均值为最终咬合力。
咀嚼效率检查:过筛称重法,以炒熟去皮分瓣花生为试料,嘱患者双侧交替咀嚼30s,收集全部漱口液,过筛称重余留试料,根据公式计算咀嚼效率,重复测量两次,取平均值为患者最终的咀嚼效率,两次取材间隔时间为10分钟。吸光度法:取过筛后漱口液,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对咀嚼后的花生米混悬液进行测定。结果:外科手术及义齿修复:共32例患者接受上颌后牙区牙种植术,植入种植体42枚。21枚种植体穿透上颌窦底骨质,但在观察期内无上颌窦炎发生。41枚种植体获得良好的骨愈合并已完成修复实现完全负载,对照组中1枚种植体在术后16个月因种植体周围炎拔除。30例患者对修复效果满意。
病例随访:(1)主观症状:术后24h患者对种植区疼痛感觉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种植义齿完全负载后0.5~2年后,主观症状无差别,对食物选择等依从性有显著差别(P<0.05),实验组依从性优于对照组。(2)种植体周围组织检查:种植体菌斑指数、GCF指数、GCF-ALP活性、FCF-MPO活性_、余留自然牙CPI无显著性差别(P>0.05)。两组BL差异显著(P<0.01),两组种植体周围骨密度变化差异不显著(P>0.05)。PLI与GCF指数、GCF-ALP活性、GCF-MPO呈正相关。实验组种植体周围骨高度术前、术后差异不显著(P>0.05),对照组种植体周围骨高度术前、术后差异显著(P<0.01)。两组种植体周围骨密度术前、术后差别显著(P<0.01)。实验组21枚种植体顶端均有不同程度骨质修复,窦底黏膜无影像学改变。上颌窦底骨质穿孔与种植体失败率相对危险度为1。(3)功能恢复:两组患者咀嚼效率、种植体咬合力无显著性差异(P>0.05),咬合力与术前骨高度无相关关系。结论:上颌窦底骨质穿孔对患者主观症状、种植义齿功能恢复无影响,不能认为上颌窦底骨质穿孔是种植术失败的危险因素。严格遵守手术规程,保持上颌窦底黏膜完整可以有效的预防上颌窦炎等手术并发症。种植体周围炎仍是种植失败的主要原因,GCF指数、GCF-ALP活性、GCF-MPO活性可作为敏感的临床指标,监测种植体周围组织健康状况变化,可有早期有效的预防种植体周围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