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红花黄色素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中医症候评分改善情况,以及临床疗效,并对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情况进行评价,最后分析其对于血液流变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的影响。方法:将7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两组各35例,对照组予常规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红花黄色素150mg qd,疗程2周,观察治疗前后中医症候评分水平,并以此判断临床疗效,观察NIHSS评分变化判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恢复情况,比较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水平变化。结果:治疗前后两组中医证候评分比较:治疗前两组中医证候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两组中医证候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两组间中医证候评分比较,试验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标准,两组患者经治疗后,试验组基本痊愈12例,显著有效12例,有效4例,无效2例,总体有效率为93.3%;对照组基本痊愈7例,显著有效9例,有效9例,无效5例,总体有效率为83.3%,经秩和检验P<0.05,说明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NIHSS量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两组NIHSS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两组间NIHSS评分比较,试验组较对照组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最后,针对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进行的比较中可以发现,治疗前两组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两组与治疗前相比,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均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血清纤维蛋白原未有显著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治疗后比较,试验组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降低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清纤维蛋白原未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红花黄色素能够显著提高急性脑梗死患者疗效,并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提高患者预后,且可以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黏度及红细胞压积,改善血液流变学情况,但对血清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影响并不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