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生物劣化控制的上坊孙吴墓保护棚优化与评估研究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liyang3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历史悠久,拥有大量承载重要历史文化信息的砖石建筑遗址。由于环境因素的波动,砖石遗址在被挖掘之后容易产生微生物劣化,给遗址带来化学破坏、机械破坏和美学外观破坏,威胁遗产价值。微生物孢子在空气中无处不在,易附着在材料表面。一旦环境温湿度、养分等条件适宜,材料表面的微生物孢子便会被“激活”,微生物即开始繁殖。目前在遗产保护领域,对于微生物劣化的控制措施多采用表面清洗法和灭菌法,但从微生物生长繁殖机理来讲,这些方法均不能在根本上抑制微生物劣化。
  砖石建筑遗址与地面直接相连,易受地下水和返潮的影响,同时,建筑遗址所处开放环境带来持续的水分蒸发和温湿度波动,易引起遗址壁面发生局部结露,带来遗址材料表面的高含水率,为微生物生长和定植提供有利的环境条件。本文以南京上坊孙吴墓为例,从建筑遗址的环境入手,提出对现有保护大棚增设功能空间,吸收太阳辐射并通过导热与换气方式将太阳能传递给孙吴墓,从而改变遗址依存环境、减少遗址表面结露,通过环境调控手段从根本上抑制微生物劣化。本文首先调研梳理了上坊孙吴墓的微生物劣化现状与环境成因;其次通过Fortran程序建立孙吴墓热湿耦合迁移的数值分析模型,针对微生物劣化建立一套环境评价体系,并对孙吴墓现状依存环境进行评估;然后从环境调控出发,提出增设功能空间的方案,对现有保护大棚进行优化设计;最后通过对比分析增设功能空间前后的孙吴墓环境要素模拟结果,评估增设功能空间带来的孙吴墓的依存环境变化以及在抑制微生物劣化方面的有效性。
  本研究提出的功能空间是一套简单、经济、近乎被动的环境控制系统,不需要长期的管理成本,这对遗址的保护管理非常重要。增设功能空间是一种基于环境调控的微生物劣化抑制方法,通过改善遗址本体的物理环境对抑制微生物劣化产生持久的作用,是针对遗产保护领域的微生物劣化问题做出的积极探索,为众多同类型砖石遗址中控制微生物劣化的保护工作提供可供参考的策略方法。同时,本研究使用热湿耦合迁移数值模型作为建筑遗产环境研究的工具,并以此建立了科学的针对微生物劣化的环境评估方法,为遗产保护工作提供有力科学支撑,有助于促进保护技术在遗产保护领域的应用和进步。
其他文献
该文主要研究了混沌保密通信系统的基本理论和系统实现中一些主要问题.在总结混沌和混沌同步理论的基础之上该文首先考察了同步数字和模拟混沌保密通信系统的优点、调制解调方式以及如何提高系统的抗加性信道噪声性能等问题;然后提出了混沌离散细胞神经网络数字加密方案.该文针对这些新技术从理论上作了深入研究和探讨,从实现上给出了系统结构、具体实现方式和相关特性,计算机模拟实验和相应的实验分析证明了该文研究对象和所提
学位
网络重构,又称为网络推断,其主要目的是从测量数据中推断出节点与节点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即网络的拓扑结构。拓扑结构不但有助于理解网络动态行为的内在机理,而且对预测或者改变网络的动态行为也有指导作用。本对基于微分方程模型的网络重构算法进行了研究。  本研究主要内容包括:⑴针对一类特殊的线性网络化系统,提出了一种基于动态结构函数的重构算法,在无需考虑系统可控性的情形下,利用时间序列数据和稳态数据重构出系
学位
该文在综合分析国同CO施肥控制研究的基础上,首次将模糊控制理论应用于温室的CO施肥控制中.模糊控制作为一种新兴的控制理论应用于CO施肥自动控制中涉及许多跨学科的技术问题,该文对CO施肥模糊控制的研究是对此进行的一次大胆的尝试.结果表明,该做法是正确的.首先应用光合作用原理进行了CO施肥实验,总结出光照和温度与CO浓度的对应关系,制定出模糊控制规则.然后应用MATLAB语言计算出模糊控制查询表,实现
学位
该文运用模糊集合理论与方法,进行了模糊网络计划技术理论与应用的研究,其主要内容有:(1)该文首先讨论了工程网络参数的模糊性,叙述了其可能性分布和模糊数的表征方法.针对因模糊减法不是模糊加法逆运算而导致出现负值网络模糊时间参数以及得不到零时差关键事项和关键工序的问题,研究了模糊网络时间参数的确定问题,提出了计算双代号和单代号网络模糊时间参数的分层线性规划方法;(2)考虑到模糊网络计划中模糊数自身相减
学位
在蒙古国内,低层住宅建筑占全国住宅总量的57%。由于极端的气候条件,这一部分住房的热舒适条件十分恶劣。近年来,蒙古推行旨在改善低收入人群居住条件的政策,建筑采暖所需的巨大能源消耗在蒙古国内造成了严重的空气污染。因而蒙古政府正试图推行拥有独立供暖系统的经济绿色住宅。有关建筑节能设计的研究已经持续了多年,但是他们大多关注低纬度地区的建筑节能方案。与建筑保温相比,改善建筑隔热性能是这些研究中的重要方向。
学位
乡村产业建筑是乡村产业的物质载体,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大量乡村产业建筑失去了原本的功能。这些旧产业建筑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特定时代或特定地区的文化记忆,对其进行改造再利用不仅能节约成本,创造一定经济价值,更能激活其内在文化价值,延续乡愁记忆。  本研究以苏南地区为切入点。苏南地区是全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区域之一,自古以来就是鱼米之乡,具有发达的传统农业和手工业的。建国以后,以“苏南模式”为代表的乡镇工业
21世纪是人口老龄化的时代。目前,我国65岁及以上老人所占比重已经接近10%,据统计,全国失能、半失能老人达 4000 万人,这个数字会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加深而进一步攀高,失能老人的养老照护问题也愈发的得到关注。但是,目前我国以居家养老为主,近年来,家庭结构趋向小型化、子女通常和父母两地分居,仅仅靠家庭养老无法有效解决失能老人的照护问题,因此对于面向失能老人养老设施的研究十分必要。  失能不仅仅
学位
纪念性是永恒且经典的命题,城市纪念地往往集中体现、承载和表现了一个城市历史文化特征,是城市精神诉求的安放地。在近几十年的中国城市快速发展过程中,这些城市纪念性建筑和空间场所面临着纪念风格不一致、氛围不协调、展示面积不足和功能缺失等挑战。本文试图以“氛围”为关键词,探讨在既有的纪念性场所空间中进行氛围营造的策略。  论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二章主要是对研究背景和方法、相关理论脉络进行梳理和讨论;
学位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的同时每年死亡人口也在逐增,公众对殡葬服务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殡葬建筑的加速建设迫在眉睫;同时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下,民政部门一直在积极推进我国的殡葬改革。作为殡葬改革的重要建筑类型,当代殡仪馆建筑设计亦引起了建筑师的格外关注。  我国部分已建殡仪馆相对单调重复的建筑风格与略显沉闷压抑的空间氛围已不能满足民众对殡仪馆空间品质的追求及国家殡葬改革的要求。一方面由
学位
图像时代来临,图像合成技术的发展使得图像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媒介,城市与建筑作为为容纳日常生活行为的容器,也加入了构建图像的世界进程中。图像在呈现和传播建筑的的同时,也反向影响了建筑,成为建筑视觉化组织的参照与呈现手段。通过虚拟的图像建构,建立起对建筑视觉状态的想象,塑造了关联主题的建筑图景。图像化即是从图像参照到图景营造的过程,把图像视觉原理和图像传播方式应用在建筑的设计和规划中,并聚焦于建筑的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