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施一定内容和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文明社会进程的共同法则与必要手段。不同的社会形态和不同的历史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宗旨、目标、功能尽管各不相同,但从本质上来说,它们都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是统治阶级思想意志的反映。思想政治教育在中国古代被称为“教化”,其核心是传播儒家的思想和观念。本文以先秦至西汉时期的儒家教化及其有效性为研究对象,讨论其在先秦时期的起源、发展,它的具体内涵以及在西汉时期的实践过程。在此基础上,对儒家教化有效性之原因加以规律性的探讨分析,希望能对思考和解决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有所帮助。儒家教化以德教和礼乐教化为中心,提倡以德治国,认为德是国家之基、礼义之则。德教倡导仁、义、忠、信、孝、善、敬、让等核心价值观,礼教的本质是维护尊卑等级秩序,乐教则起到维护社会和谐的作用。本文以先秦至西汉这一历史时期为研究的时代背景,探讨了儒家教化的起源;儒家代表人物对儒家教化的理论贡献,系统阐述儒家教化学说在先秦时期由孔子创立、孟子加以丰富和发展、荀子完成理论化和系统化构建的过程;同时阐释秦汉时期,儒家思想在天下一统社会中进一步发展并大规模实践,最终实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过程。汉武帝时期,统治阶级按照董仲舒提出的儒家思想,采取了诸多措施,如政治制度建设、教育制度建设、重视家庭和社会教育等等,使儒学由诸子之学上升为经学,并获得独尊地位,成为封建阶级的统治思想和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秦汉以后两千多年,中国传统社会虽历经变化,但儒家思想始终能够占据意识形态领域的统治地位,深刻影响着国家、社会的走向,影响着民众的人生观与价值取向。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社会主导意识形态,通过教化有效发挥思想引领功能,其主要原因:一是儒家思想与其他诸子学说相比具有较为明显的理论优势;二是儒家思想具有系统性、包容性和时代适应性等理论特征;三是儒家的核心价值与中国传统社会家国一体、社会一统的结构形态相适应;四是儒家教化模式具有一定的“科学”合理性,它与广大民众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心理倾向和审美要求等相适应,能够确保儒家教化的有效实施,达到预期的教化效果。当代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国古代教化相比,二者在所处的社会形态、培养目标等方面存在本质的区别,因此我们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对儒家教化进行辩证的审视与探讨,而不能采取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的绝对主义态度。二者虽有本质不同,但抛开阶级的局限,它们在运行机制、实施过程、方式、手段等方面仍有一些相通相似之处。以科学的态度对儒家教化及其有效性进行深入思考,对教化内容和方法进行批判借鉴,取其精华,古为今用,可以丰富和发展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这也是研究古代儒家教化的价值和现实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