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压循环流化床煤气化试验研究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70425003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相对于鼓泡流化床煤气化而言,循环流化床煤气化具有煤种适应性强、气化强度高和碳转化率高等优点,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本文在自主设计和制造的加压循环流化床煤气化试验台上,通过冷态试验、热态试验和数值模拟等手段对加压循环流化床煤气化进行了较为系统地研究,为今后的中试试验及工业化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设计基础。   本文首先在由有机玻璃制成的冷态试验台上对流化床内气固两相流动进行了研究。通过将Shannon信息熵及熵增理论用于分析流化床压差脉动时间序列信号,结合流化床内复杂的气固流动特性,建立了信息熵及熵增与气固流化床流动特性之间的关联,分析了表观气速与流化床内流动特性的关系。结果表明:Shannon信息熵和熵增可以很好地反映流化床内气固两相流动特征信号的复杂程度和稳定程度。   其次在加压循环流化床煤气化热态试验台上进行了冷态试验研究,测量了布风板空板阻力特性和物料的临界流化速度。并针对循环流化床物料的循环量,研究了不同床层温度条件下返料料腿高度及表观风速对提升管局部颗粒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局部颗粒浓度随着表观风速的提高而逐渐增大,随着气化炉温度的提高而逐渐减小;当返料料腿高度超过返料管一半高度时,可以保证流化床循环量的稳定性。   再次,以空气和水蒸气为气化剂,在加压循环流化床煤气化热态试验台上对淮北烟煤进行了气化试验,研究了气化温度、气化压力、气化剂预热温度、空煤比及汽煤比对气化特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气化温度是影响加压煤气化工艺的主要因素,气化温度在一定范围内可使得气化反应最佳;在加压条件下,气化反应的煤气热值和碳转化率都较常压有所提高;气化剂预热温度、空煤比及汽煤比都是通过间接引起气化温度的变化,而对气化反应产生影响;空煤比和汽煤比分别存在一个最佳值,使得煤气热值和碳转化率达到最大。   最后,为了进一步研究压力对煤气化过程的影响,以颗粒动力学为理论基础,采用双欧拉气固流体动力学模型,导入传热、传质、煤气化反应子模型,建立了简单的加压流化床煤气化动力学数学模型,并进行了模拟计算。模拟结果表明:压力对煤气成分的影响趋势与试验结果较吻合。
其他文献
烟气污染物协同脱除技术既可以脱除烟气中的细颗粒物,又可以去除有害气体,用于燃煤烟气污染物的治理,易于实现除尘脱硫一体化,适合我国国情。本文以陶瓷管水膜式烟气污染物协同脱
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引发了一系列的环境污染问题,新能源汽车由于具有零排放等优势,近年来发展迅速。作为新能源汽车的关键技术之一,动力电池的循环寿命与热安全对整车性能影响显著。为提升电池循环寿命和热安全性能,本文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针对采用相变材料的电池热管理系统,研究了用于电池热管理系统的石蜡固液相变特性。本文建立了二维正方形模型,研究了热壁面所在位置、石蜡热导率及热壁面的热流密度对石蜡相变过程的影响
随着我国工业的迅速增长,煤的消耗量增加,加上运输能力不足、煤矿分布不均以及国家要求火电站尽量燃用劣质煤的政策等因素,造成电厂不可能长期燃用单一煤种,而不得不燃用混配
随着船舶制造的大型化和复杂化,大型构件的吊装越来越多,现场施工环境复杂,多台起重机协同作业的情况也越来越多,吊装作业在整个船舶建造过程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在这种情
太阳能吸收式制冷技术可以有效降低夏季建筑能耗,但是太阳能作为一种不稳定热源,其间断性无法满足连续性供热需求,而溶液浓度差蓄能技术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溶液浓度差蓄
多级离心泵是一种通用水力机械,这种高扬程的泵在冶金、热能发电等部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多级泵的应用过程中,轴向力的大小是影响泵运行稳定性和使用寿命的重要因素。而多级泵的运行特点是轴向力很大,有时可达十余吨,这是由于叶轮的轴向力同向叠加的结果。目前普遍采用的平衡机构为平衡盘,依靠平衡盘径向和轴向的两个间隙产生的压力差来平衡叶轮轴向力。当前平衡盘尺寸的设计计算都是用经验数据和半经验公式,缺乏对两个间
高温空气燃烧作为一种新型节能技术,通常使用具有蓄热体的再生式换热器实现,蓄热体的工作特性对于节能效果至关重要。   作者以使用蜂窝状陶瓷蓄热体的再生式换热器为对象,研
连杆组作为内燃机的主要传动件之一,在国内的设计应用已经很成熟,但仍存在一定的缺陷。针对当前CAD技术以及UG二次开发技术的国内研究现状,以及内燃机连杆组设计方面存在的问
机体作为发动机中最重要的零件之一,具有十分复杂的结构和受载情况。随着发动机强化程度提升,机体可靠性分析向着更加精细化的方向发展。采用经验的加载方式和局部模型的静力
LPG作为一种清洁燃料,用于发动机燃料燃烧时,排放污染物少,是一种综合性能较好的汽车代用燃料。本文对LPG/汽油两用燃料汽车发动机的供给系统进行了匹配设计,这是提高LPG/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