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与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观察,为更好修复患者足踝部功能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选取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显微修复外科2017年12月-2019年2月收治的足踝部软组织缺损患者16例。根据手术方法,分为游离股前外侧皮瓣组7例(A组)、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组9例(B组)。按照Boyden足踝部功能评价、踝关节功能评分(AOFAS)以及感觉恢复情况等,并参考术中手术时间、患者出血量、皮瓣可切取面积进行比较分析。结果:A组平均年龄40.8岁(459岁)。B组平均年龄40.8岁(1170岁)。通过比较发现,A组与B组在手术时间上存在显著差异性(P<0.05),A组手术平均时间为6.67h(4.58.5h),B组手术平均时间为3.43h(2.27h),术中出血量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术后踝关节功能评分中,两组优良率均在90%以上。A组可切取皮瓣平均面积为164.6cm2(9cm×9cm26cm×14cm),B组可切取皮瓣平均面积为69.8cm2(3cm×3.5cm13cm×18cm)。A、B两组术区皮瓣感觉恢复在S1S2之间,感觉恢复较差。结论:A组皮瓣设计灵活,可选择性高,可切取皮瓣面积较大,但耗费手术时间较长,对临床医师显微技术要求高。B组皮瓣设计简便,手术时间短,皮瓣血管较为恒定,对手术医师显微技术操作要求不高。A、B两组足踝功能总体评价及康复时间无明显差异。皮瓣外观A组较B组更有优势。若创面较大建议行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若创面较小,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是理想术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