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分析艾灸法及参苓白术丸治疗艾滋病脾虚腹泻不同时间点疗效差异,客观评价两种中医药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从而为两种疗法的合理选择、优势互补和深入研究提供客观依据,为治疗艾滋病脾虚腹泻提供合理方案。
方法:选择“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分课题“艾灸法治疗艾滋病脾气虚腹泻的疗效评价研究”病历,选择艾灸组与中药组病例各 30例。
艾灸组:选用艾条灸法。艾条点燃后距穴位皮肤约 5cm左右,以温热不痛为宜,每穴 20 分钟,先灸双侧足三里,依次灸关元、神阙,以皮肤潮红为度。10天为一疗程,连续治疗6个疗程,停灸后观察30天、60天、90天、120天。
中药组:口服参苓白术丸,每次6g,每日三次,10天为一疗程,连续治疗6个疗程,停药后观察 30天、60 天、90 天、120 天。将病历数据录入计算机,建立数据库,用 SPSS13.0 进行统计分析。客观评价艾灸与中药疗法在艾滋病腹泻治疗临床疗效显现的时间、持续时间的长短以及病人生活质量的改善状况。
结果:
1 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主症积分的比较
艾滋病脾虚腹泻主症为大便性状、大便次数。据研究观察所得数据,两组大便性状积分在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时间点大便性状积分均呈下降趋势。治疗10天后至治疗疗程结束艾灸组积分明显低于中药组。停药 90天后中药组积分有所上升。
两组大便次数积分在组间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时间点大便次数积分均为下降趋势。治疗 10 天,艾灸组大便次数积分陡然下降。治疗 30天后及停药观察过程积分下降走势接近。
2 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次症积分的比较
艾滋病脾气虚腹泻次症为食欲不振、体倦乏力、脘腹闷胀、神疲懒言、腹痛。两组食欲不振、神疲懒言、脘腹闷胀在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食欲不振、神疲懒言、脘腹闷胀方面不同时间点积分均呈下降走势;在停药后的不同时间点,中药组神疲懒言积分较艾灸组低;两组不同时间点脘腹闷胀积分中药组较艾灸组下降快。
两组体倦乏力、腹痛积分在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同时间点体倦乏力、腹痛积分均下降。中药组在治疗 50天到停药30天之间体倦乏力积分大幅下降;艾灸组不同时间点腹痛积分下降幅度较大。
3 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主症及次症综合积分比较
两组综合积分在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在改善艾滋病脾虚腹泻症状方面疗效没有差别。两组综合积分的下降幅度接近,但停药 90天后,中药组综合积分较前增高。
4 治疗后不同时间点症状及症候疗效比较
不同时间点中医症状有效率比较:治疗10天、20天、30天、40天、50天、60天、停药30天艾灸组症状疗效有效率高于中药组。停药 60天、停药120天艾灸组症状疗效有效率一样中药组。停药90天中药组症状疗效有效率高于艾灸组。
不同时间点中医症侯有效率比较:治疗10天、20天、30天、50天、60天、停药 30天、停药 60天艾灸组症状疗效有效率高于中药组。治疗 40天、停药 90天、停药120天中药组症侯疗效有效率高于艾灸组。
5 治疗前后生存质量比较
两组躯体活动、疼痛、精神状态、情感反应纬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睡眠、社交隔离纬度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艾灸组躯体变化、疼痛、精神状况、社交隔离纬度得分下降幅度大于中药组。
结论:
1 治疗艾滋病脾虚腹泻方面艾灸法起效较快,在改善大便性状疗效优,艾灸疗法与药物疗法远期疗效相当。
2 两种疗法在不同时间点都改善食欲不振、神疲懒言症状作用,在改善神疲懒言、脘腹闷胀方面中药疗法疗效较优于艾灸法,在改善体倦乏力、腹痛方面的治疗作用和持续效应好于中药疗法。
3 不同时间点上艾灸法与中药疗法在改善艾滋病脾虚腹泻症状方面相当,但在停药90天后中药疗法略有复发趋势。
4 在不同时间点上两种疗法治疗艾滋病脾虚腹泻方面各有优势,艾灸法相对疗效优。
5 艾灸法在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方面优于中药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