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由于地表水体污染日益严重、常规水处理工艺的局限性以及水质标准的日趋严格,开发高效、健康的饮用水处理工艺已经变得刻不容缓。膜技术被称为“21世纪的水处理技术”,现已受到越来越多水处理工作者的关注。本论文采用上海黄浦江上游原水做试验水源,研究微滤膜分别和几种预氧化、混凝联用的净水效果,以及影响膜过滤通量变化的因素,通过试验研究,得到如下结论。1.三种预氧化剂与混凝和微滤膜联用工艺对浊度和Fe的去除都很有效果,达到《生活饮用水水质卫生规范》的标准。而对有机物和Mn的去除,则是臭氧/混凝/微滤膜联用工艺去除效果最好,次氯酸钠/混凝/微滤膜联用工艺次之,高锰酸钾/混凝/微滤膜联用工艺效果最差。当原水CODMn值小于6.5mg/L时,臭氧/混凝/微滤膜联用工艺出水CODMn值<3.0mg/L,Mn的浓度均能在0.1mg/L以下。2.当原水水质较差时,本试验通过投加粉末活性炭来提高出水水质指标。试验结果表明,在有预臭氧时,粉末活性炭的投加可以有效的提高CODMn的去除率;而没有预臭氧作用时,粉末活性炭的投加对CODMn的去除效果不明显。3.中试的试验结果表明,Mn对膜压差的增长贡献很大,原因是MnO2截留在膜的孔径中造成阻塞引起的。4.本论文就Fe、Mn对膜通量变化的影响进行了小试,结果表明,Fe对膜过滤通量的下降贡献很大。根据试验结果和理论分析,臭氧/混凝/微滤膜工艺对处理微污染水是可行的,为保证后续膜的长期高通量运行,在降低有机物对膜通量影响的同时,将对Fe、Mn的去除控制在进膜前的预处理阶段也是工艺的关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