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国际合作项目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是人类为解决能源问题而展开的重大国际合作项目,是世界上第一个以等离子体自持燃烧为目标的聚变装置。其中软X射线相机是ITER装置中一项重要的诊断系统,通过监测ITER装置运行过程中辐射的软X射线强度及分布,可以研究等离子运行的不稳定性、锯齿特性和杂质辐射等关键性问题,同时为等离子体控制提供诊断数据。软X射线相机的硬件系统包括探测器、前置放大器、中继放大器和数据采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际合作项目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是人类为解决能源问题而展开的重大国际合作项目,是世界上第一个以等离子体自持燃烧为目标的聚变装置。其中软X射线相机是ITER装置中一项重要的诊断系统,通过监测ITER装置运行过程中辐射的软X射线强度及分布,可以研究等离子运行的不稳定性、锯齿特性和杂质辐射等关键性问题,同时为等离子体控制提供诊断数据。软X射线相机的硬件系统包括探测器、前置放大器、中继放大器和数据采集以及CODAC中央控制系统等组成,探测器将软X射线辐射信号转换为10n A~10μA的电流信号,经过前置放大器进行增益为10~6(V/A)的信号放大,前置放大器输出信号范围在10m V~10V,传输至中继放大器系统。本文研究中继放大器系统,中继放大器系统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含水冷的屏蔽体、抗辐射机箱、电子学板卡。屏蔽体是针对ITER内部强核辐射和强磁场环境下,对电子学诊断系统起到保护作用;机箱包括了输入/输出信号转接卡,背板,散热结构;电子学板卡包括了16路程控增益放大、自检模块、与上位机通信模块、温度报警模块等。板卡需要考虑到抗辐射、程控增益以及远程升级功能,系统板卡使用Inter公司Altera的FPGA芯片作为主控制器。在硬件结构上,前置放大器输出的信号通过背板将差分电压信号输出到放大器输入端,通过FPGA控制线性门来实现原始信号和自检信号的输入切换,增益也可通过FPGA进行配置。通过FPGA内部编程控制16位DAC产生自检信号,通过温湿度传感器监测板卡温度,FPGA经过串口转光纤模块实现数据传输至上位机,并且由上位机和FPGA实现远程升级功能。板卡整体通过背板供电,但机箱本身不含电源,还需要利用可程控的直流稳压电源远距离(100米)给机箱背板供电。基于LABVIEW的上位机软件实现了计算机与中继放大器系统的数据通信。在系统功能验证阶段,为实现信号链路完整性验证,研发了一套使用激光二极管实现软X射线相机信号自检设计的系统。该系统通过上位机控制激光二极管的开关及发光强度,通过漫反射板将激光反射到探测器上提供信号源,探测器将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经前置放大器放大,将电压信号传输至中放板卡。经中放板卡程控增益放大后将信号传输至采集系统进行波形采集,并将数据上传至上位机,完成信号链路自检。通过中继放大器性能测试和系统联调验证了其电子学性能参数,该系统噪声、线性度、带宽、增益控制、温度稳定性等指标均能满足ITER设计要求,该研究成果为ITER项目其他诊断设计提供了可借鉴的方案。
其他文献
我国地震多发、震害严重,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社会经济建设的快速推进对建筑结构的功能性和安全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量既有建筑需要进行加固改造。相比于传统抗震加固方法,采用速度型黏滞阻尼器的消能减震技术因其加固机理明确、加固效果显著、施工周期短、施工对主体结构影响小等优点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在减震加固中引入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思想,预设性能目标并通过大幅度提高结构抗震性能,能有效处理常规加固方法难以解决的
近年来,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各种新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层出不穷。中空夹层钢管混凝土结构(Concrete-Filled Double Skin Steel Tube)由内外两个截面形心重合的钢管组成并于钢管夹层浇筑混凝土达到协同工作,相较于钢管混凝土可以在减轻结构自重的同时保有抗弯刚度、承载力和耐火等性能;墙式金属阻尼器(Wall-type Metallic Dampe
自然通风是一种最为常见的被动式通风方法,打开门窗引入室外新鲜空气,可以带走室内热量及污浊空气,降低室内温湿度。不仅有利于人体健康又能降低建筑能耗,是一种最为简单有效的节能途径。高层住宅的室内自然通风性能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建筑高度与建筑密度、围合方式、建筑面宽、建筑结构等),在众多因素影响之下,高层住宅的室外风环境及室内风环境就变得复杂而多样。本文为探究高层住宅建筑“井廊空间”对室内自然通风的
在我的理解中,金像奖的评选不同于单纯的摄影作品竞赛,而是评价一位摄影家综合的艺术成就和社会影响力。本届金像奖评选规程里的终评分值包括了摄影作品、专业论文、个人品行、影响与贡献这几项,我觉得设置得非常合理。除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之外,摄影家对艺术的理解和表述,对艺术追求的态度和作品的价值取向,以及他的社会影响力和贡献都应该综合考察。
给水系统是现代化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调蓄构筑物又在给水系统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调蓄构筑物主要功能是调节水量,保持管网压力和水泵工况的稳定,也可用于贮存备用水量,提高系统的供水可靠性。调蓄构筑物的规模及位置等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给水管网、二级泵站及加压泵站的投资和运行,并对供水可靠性、水质安全和环境产生影响。因此有必要研究调蓄构筑物优化设计,合理确定给水系统中调蓄构筑物规模。本文针对调蓄构筑物
余热资源,也就是多余、废弃的能源,它是一次能源经过转换或加工后的产物,或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完成反应后排放的未经完全利用的能量,亦属二次能源范畴。我国各种形式余热的废弃和排放量达到了整个工业耗能的50%以上。合理利用余热有助于减少与全球环境相关的问题,如温室效应和氟氯烃类制冷剂对臭氧层的破坏。企业合理使用余热,节能减排,缩减生产制造费用,提升企业利润的潜力巨大。本论文首先是对该公司酒精生产线余热利用现
近年来地震频发,国家对涉及地震安全的相关规范进行了修订,这些规范的更新使得钢筋混凝土(Reinforced Concrete,RC)框架抗震等级普遍提高,对于既有建筑物的框架柱则产生了弯剪复合加固的需求。由于双向纤维布的两向纤维可以同时承受拉力,使用双向布约束RC柱可以同时提高柱的抗弯承载力和抗剪承载力。本文通过试验研究了双向纤维布约束钢筋混凝土矩形柱的抗震性能。首先,双向布的纵向纤维能够有效的发
为了定量评估我国常用改良土基质构造的绿色屋顶设施在雨水滞蓄效果及污染物淋失方面的差异,构建了9个长宽高为1m×1m×0.15m的绿色屋顶模型装置(编号为GR1-GR7),以室内模拟降雨和室外自然降雨监测相结和的方式,测定了各装置的雨水滞留效率、滞留时间、峰期滞后时间及峰值流量削减四个指标以及出流总氮、硝态氮、亚硝态氮、氨氮、总磷、COD及浊度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GR1的雨水滞留时间及峰期滞后时间
可恢复功能结构是目前地震工程领域的研究热点,含可更换耗能构件的结构是实现可恢复功能结构的重要形式之一。北岭地震和阪神地震中发现传统的焊接钢框架梁柱节点发生了大量的脆性破坏,目前较多学者研究了削弱型和加强型等塑性铰转移型节点,将塑性铰转移至远离节点连接区域来提高节点的抗震性能。然而,这些节点未充分考虑震后修复策略,功能可恢复性有待提升,基于此,有学者在钢框架节点中设置了各种形式的可更换耗能构件来实现
目前,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是装配式结构体系中发展最成熟,应用最普遍的形式之一,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中预制梁与预制柱的连接节点是研究的重点。当下预制构件连接处大多仍需采用现场湿作业,或者采用预应力等较为复杂的连接形式。而钢结构由于材料的可焊性并且应用螺栓等简单连接的方式,具有天然的可装配性。故本文借鉴钢结构常见连接方式,提出一种外包钢管-钢筋贯通式混凝土框架梁-柱干式节点,对其进行抗震性能试验和有限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