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索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hronic total occulusion,CTO)发病的危险因素;比较分析冠状动脉不同分支CTO病变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再血管化后的中远期预后差异及其影响因素。方法:纳入经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冠心病的患者,根据造影结果分为非CTO组与CTO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单因素筛选与CTO发病相关的变量(P<0.1),通过多因素回归分析探索CTO发病的危险因素;其中CTO组根据病变部位不同,分为左前降支(LAD)组、左回旋支(LCX)组、右冠状动脉(RCA)组以及两支及以上组,对其中113例患者实施PCI。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研究比较PCI成功组与同期未行PCI组(包括PCI未成功及未行PCI)、成功行PCI再血管化的冠状动脉不同分支CTO病变组、以及不同分支CTO病变成功PCI与未成功PCI组患者的中远期预后,单因素分析筛选与临床主要不良事件相关的因素(P<0.1),后纳入COX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影响临床预后的危险因素。观察的终点事件主要包括生存率、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左室功能。结果:共入选244例患者,其中狭窄组120例,CTO组122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与非CTO组相比,CTO组白细胞计数[7.4±2.9(×10~9/L)VS 6.3±2.2(×10~9/L),P=0.002]、纤维蛋白原[3.17±1.00(g/L)VS 2.88±0.83(g/L),P=0.014]、低密度脂蛋白[4.57±1.43(mmol/L)VS 3.83±1.12(mmol/L),P=0.026]、血尿酸[368.4±112.8(μmol/L)VS 335.1±99.2(μmol/L),P=0.016]显著偏高;而男性[103(84.4)VS 87(72.5),P=0.024]、吸烟史[54(44.3)VS 37(30.8),P=0.031]、糖尿病史[46(37.7)VS 26(21.7),P=0.047]、高糖饮食[51(41.8)VS 23(19.2),P=0.014]患者比例在CTO组也显著高于狭窄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白细胞计数(OR=1.193,95%CI:1.064-1.338,P=0.002)、血尿酸水平(OR=3.358,95%CI:0.975-1.095,P=0.047)为CTO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CTO患者中成功PCI组累积无事件生存率显著高于同期未行PCI及PCI失败组(70.4%vs.58.5%,P=0.042)。RCA组、LAD组、两支及多支CTO病变组成功行再血管化后再发心绞痛、心力衰竭、MACE事件、全因死亡发生率明显低于同期未再血管化组(三组P值分别为0.002、0.017、0.013),LCX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为0.408)。全部CTO病例成功再血管化后总的左室EF增加值(ΔEF1=3.1±1.4)与未再血管化组(ΔEF2=0.3±1.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8)。其中,RCA组、LAD组成功再血管化后ΔEF分别为3.6±1.7(%)、4.1±1.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45、0.038),而LCX组、两支及多支组成功行PCI再血管化后ΔEF分别为0.6±0.3(%)、0.8±0.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115、0.475)。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显示,影响CTO患者PCI再血管化后中远期生存预后的因素包括:糖尿病史(95%CI:1.253-8.449,P=0.015),J-CTO评分(95%CI:1.135-5.325,P=0.012),血清总胆红素(95%CI:0.874-0.996,P=0.038)和血尿酸水平(95%CI:1.001-1.007,P=0.006),其中糖尿病史、J-CTO评分RR值分别为3.254、2.875。结论:白细胞计数、血尿酸水平为CTO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冠状动脉CTO病变行PCI成功再血管化可提高患者中远期总的累积无事件生存率,但不同分支CTO病变再血管化后再发心绞痛、心力衰竭、MACE事件、全因死亡发生率及左室EF的改善存在差异;糖尿病史和偏高的J-CTO评分可显著增加CTO患者的中远期死亡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