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返贫背景下甘肃省环县农村居民金融素养影响因素研究

来源 :西南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son319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乡村振兴与防返贫的大背景下,中央政府要求不断强化对乡村振兴过程中重点帮扶县的支持力度,坚决防止出现大规模返贫现象,同时在政策保障方面重点要求不断强化乡村振兴的金融服务力度,采取一系列措施推动农村金融市场的改革与完善,并以此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曾经的甘肃省环县是国家重点贫困县,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经过各方力量不懈努力,于2020年年初脱贫,并在2021年8月成为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如何实现环县地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过渡,提升环县农村居民金融素养,增加他们的金融可得性,确保当地农村居民不发生大规模返贫现象成为环县首要任务。本文以甘肃省环县地区农村居民为调查研究对象,在查阅权威数据的基础上,结合理论和实际总结了当地农村居民群体特征以及农村经济金融发展现状,并以此为基本信息出发设计了信效度合理的金融素养调查问卷,并付诸实施。本文参考国外经典金融素养评测体系,设计了环县农村居民金融素养评测框架,从主客观方面以及知识、技能、态度、意识等维度出发,评估了包括脱贫人群在内的环县农村居民金融素养水平。研究发现,环县农村居民金融素养一般,有一定提升空间,且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从不同维度来看,当地农村居民金融知识掌握尚可,但缺乏风险认知;金融技能水平中等,尤其缺乏投资理财技能;在金融态度方面,信用与储蓄态度良好;金融意识不足,尤其是在投资理财与抵御风险方面;而脱贫人群的金融素养无论从主客观层面还是具体的维度方面,都显著低于其他普通农村居民群体。本文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对环县农村居民人群整体、脱贫人群、其他普通居民群体金融素养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分析。以金融素养评估分数作为方程因变量,以可能相关的个人特征类因素作为自变量,建立线性的多元回归方程;接着对方程进行相关检验;另外在进行实证运算之前,对有关自变量与因变量进行了相关性分析。本次实证分析研究结果如下所示:甘肃省环县农村居民人群整体的金融素养受年龄层次、受教育程度、收入水平以及风险偏好程度的影响,而脱贫群体的金融素养则显著地受职业状态和收入水平影响,剩余的普通农村居民群体的金融素养则受年龄层次、婚姻现实状况、受教育程度、风险偏好程度、性别差异的影响。最后,在前文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农村普惠金融、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现状以及防返贫的具体实际,提出提升甘肃省环县地区农村居民特别是脱贫人群金融素养的相关政策建议。
其他文献
作为三大产业中最基础的产业,农业对我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而资源作为人类生存与产业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要素,对其进行合理的开发与利用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在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农业资源利用的效果会直接影响到农业的质量,进而对农村发展与农民生活产生深刻的影响。四川省作为农业大省、我国粮食主产区之一,其农业发展水平会直接影响到地区甚至全国农业整体发展水平。然而农业资源利用效率低、生态资源存在脆弱性、农业综合
学位
截至2020年我国消除了绝对贫困,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全面脱贫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打下了坚实基础。脱贫攻坚依旧任重道远,要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政府就要把扶贫相关工作集中到稳固脱贫成果中来。过去我国贫困人口大多集中在农村,如今需要防止农户返贫并解决相对贫困问题。农业保险作用于稳固脱贫的机制主要表现为,农业保险基于自身损失补偿、精准赔付和融资增信的作用功能,通过点对点精确降低
学位
我国的城乡劳动力的流动并不是单方面的,形式不仅包括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非农业部门的乡城迁移,也包括这些原本迁移至城镇的劳动力又返回家乡农村的回流迁移。但是,相较于迁往城镇的剩余劳动力来说,这部分逆向迁移的劳动力规模较小,且迁移方向较为分散,使得学界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逆向流动的农村居民,在经过从农村迁移到城市、又从城市重新返回农村后,他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与这段经历相关的主观
学位
农业是立国之本,有机农业的发展则是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步骤,近年来,我国居民的消费水平日益提高,有机农产品的市场随之拓宽。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也明确提出,要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坚持质量兴农,发展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推进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的创建。打造地方知名农产品品牌,增加优质绿色农产品供给。现下有机农业在我国西部地区的发展势头还不明显,而位于西南部的西充县
学位
伴随着数字乡村的不断发展,农村居民开始接入和使用互联网,成为互联网使用的重要群体。为人民谋幸福,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是国家发展一直以来追求的重要目标。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随着互联网逐渐向乡村扩散,农村居民的幸福感变化成为学术研究和政策制定关注的重点之一。本文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最新数据,采用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互联网使用对农村居民幸福感的影响,主要围绕几个关键性
学位
随着粮食安全的内涵与目标不断延伸,对其研究的不断深入,粮食安全有了全新的意义。粮食安全不仅仅是数量与质量安全,更多的是食物与营养安全。本文将四川省农村居民膳食结构分别与城镇居民膳食结构和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进行对比,发现四川省农村居民膳食消费量总体上较好,消费总量处于膳食指南推荐量之间,但其膳食结构不合理,粮食消费量占总消费量的比例过大,蔬菜和鲜瓜果比例逐年减少。农村居民对于膳食结构的调整
学位
农村老年人贫困问题一直都是扶贫的难题,农村老年人群体是脱贫人群中最容易返贫的群体,在老龄化浪潮到来的背景下,巩固农村老年人脱贫工作成果面临着不小的挑战。对于农村老年人来说,面临的最大风险是疾病风险,疾病直接给农村老年人带来健康负担,还伴随着经济负担与精神负担,医疗保险作为“治疗”因病致贫的“特效药”,在抵御贫困上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选用老年人样本较多的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LHLS 20
学位
《“十四五”国家信息化规划》提出“数字普惠金融服务”优先行动,为促进共同富裕背景下全面推进数字普惠金融服务建设与发展明确了重点方向。县域数字普惠金融是我国近年来经济领域的发展重点,本文以2021年调研山东省聊城市阳谷县与临沂市兰山区的截面数据为样本,运用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和二值Logit模型对阳谷县和兰山区两地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发现硬件设备、网络覆盖、个人金融知识储备等措施对当下县域数字
期刊
2018年党中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明确“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的战略目标,要求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鼓励和引领农民参与环境治理、依法成立各类社会组织改善农村环境。因此,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研究农民参与环境治理意愿影响因素问题,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本文基于中国社会调查综合(CSS2019)数据,采用有序probit模型研究农民参与环境治理意愿及影响因素,在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以农民个人和家庭特
学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金融部门的“三农”金融服务供给有了很大改善。但是,由于缺乏正规金融机构可接受的抵押物,农村地区大量农户仍然被正规金融部门排斥或服务不足,农户难以获得创业所需要的信贷资金支持,阻碍了农户创业的积极性,也违背了中央政府鼓励“大众创业”的政策方针。整村授信作为农村普惠金融的创新方式,重塑了正规银行金融服务模式,为应对农户创业面临的外部融资问题提供了新的方案,给中国金融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