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炎文学研究

来源 :沈阳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9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炎四年(1127—1130)间,在高宗避敌求存的立国思想的主导下,面对金人步步紧逼的军事进攻,南宋政府不断地逃亡南迁,政治也因此极不稳定。而其内部持续加强的党争与频仍发生的兵变也都给这本就已经极不稳定的政治态势产生了更为恶劣的负面影响。   然而,这样一种混乱的时势背景,却对当时的文学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时势激发了当时士人高昂的爱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感,文学与社会、文学与现实也因此走的更近,文学创作中强烈的时代感的介入扩大了文学的题材构成,也深化了文学的情感表达;时势造成了当时士人艰难的生存处境,却加强了他们的生命意识,并进而对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时势对于文学创作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当时的诗歌创作中。相对于徽宗朝的诗歌创作,建炎诗歌不仅题材扩大了,时事和社会现实大量地出现在了诗人的诗歌创作中,同时,其情感表达也由于家国兴亡之感的进入而得到了升华。建炎诗歌创作也融进了士人对于生命的思考,时势激发下,他们产生的不安全感与漂泊无依感都加深了他们对于生命流逝的感伤。   建炎散文的创作也在时势的影响下表现出了与政治和现实的极为紧密的关系,政论文成为了这一时期散文创作的最为主要的部分,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貌,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而这一时期的其他体散文如书信体散文、记序体杂文也读来颇有风味。   家国沦亡之痛与北人南迁之悲成为了建炎词最重要的情感内容,即使一些隐逸词也总是掩藏不住时代留下的伤痛与无奈。也正是在这样一种情感表达的激发下,建炎词形成了慷慨悲愤的词风,并对南宋爱国词尤其是对南宋辛派词人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总之,建炎文学是时势激发下的文学。正是在当时那样一种混乱的时势与深刻的民族危机的影响下,建炎文学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风貌,并进而对南宋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他文献
“70后”作家从出现至今一直是媒体和评论界关注的焦点。它最早被提出是在1996年2月,陈卫主编的民间文学刊物《黑蓝》上,至此便有了关于“70后”作家的一系列争论,关于“70后”
1898年,马建忠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系统的汉语语法专著《马氏文通》出版。马建忠意在揭示汉语的规律,希望能借助语法学习提高语文学习效率,使孩童尽快掌握学习语文,从而学习先进的科
作为中国“第五代”导演的领军人物,张艺谋的电影可以说把主观性、象征性、反叛性等特点发挥到了极致。从1988年捧回第38届西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以来,张艺谋及其影视作品成为
本文试图以九十年代以来的都市文化景观为主要线索,从日益丰富的都市消费欲求的角度,来研究张欣文本中体现的都市女性生存的种种困境以及张欣对都市女性自我救赎之路的不断探寻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郝国忱是中国当代著名的剧作家,其创作从一开始就扎根于现实的沃土,并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目前的学术界对郝国忱的创作基本上持肯定的态度,肯定其作品中的现实主义精
学位
作为一种迎春仪式,乾州春会是农耕文明的产物,是于立春之时举行的一种重要的农业礼仪。春会迎春的目的是驱瘟逐疫、迎春纳福,是一场社区全民狂欢的春天盛典。从民间文艺角度看,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