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民事诉讼法总则第13条第1款规定“民事诉讼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并新增第112条、第113条,就恶意串通,企图通过诉讼、调解等方式侵害饱人合法权益或通过诉讼、仲裁、调解等方式逃避履行法律文书确定义务的行为予以了法律否定并科以司法强制措施。上述规定虽然从很大程度上抑制了恶意串通、虚构事实的恶意诉讼行为,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司法资源因恶意诉讼行为导致浪费的情形,起到了维护司法公信的效果,但却仅限于程序方面防控,未于实体上就恶意诉讼相对方的权利救济提供途径,导致诉讼权利的失衡。且目前不容忽视的强势普法宣传亦引发了法制案情扑朔迷离,诉讼优势作用片面夸大,公众错误将诉讼摆上无所不能神台并错误对处于被告地位一方加以排斥和歧视的负面效应,以致个体法律知识和法律观念不平衡,为别有用心者提供了可乘之机,助长了借法律之名提起恶意诉讼之风。故为全面规制恶意诉讼行为,遏制恶意诉讼多发、频发之势,本文作出有关恶意诉讼的探讨。首先,本文从准确定义恶意诉讼入手,通过分析诸多学者有关恶意诉讼的界定,将所讨论范围限定在民事恶意诉讼领域,在结合实践中出现的不同民事恶意诉讼行为表现形式基础上,作出民事恶意诉讼的界定。以定义为基点,本文进一步分析了恶意诉讼的特征,再结合案例,从实施主体诉讼地位角度将民事恶意诉讼分为虚假诉讼、滥用诉权、拖延诉讼三种类型。其次,鉴于民事恶意侵害合法权益、扰乱诉讼秩序,浪费裁判资源、降低司法效益,损害司法权威,对民事恶意诉讼予以准确定性当为必要。故本文通过借鉴澳门地区关于恶意诉讼的定义及损害赔偿立法,综合大陆法系、英美法系均将恶意诉讼作为侵权行为予以调整,我国理论界对民事恶意诉讼定性为侵权毫无争议,而实践中仅有程序调整收效不明显,将民事恶意诉讼定性为侵权,纳入实体法调整范围具有实际意义的情况,得出民事恶意诉讼应当定性为侵权行为的结论。再次,通过以侵权理论为基础,本文结合典型案例,对民事恶意诉讼的侵权行为构成要件进行具体分析,深入剖析民事恶意诉讼行为的特殊法律性质。最后,本文主张将民事恶意诉讼纳入我国侵权责任法调整范围,对民事恶意诉讼的归责原则、责任主体、责任承担方式、损害赔偿范围作出具体分析,提出民事恶意诉讼行为应适用过错责任原则,责任主体除普遍认同的原、被告之外,特殊情形下诉讼代理人、证人、鉴定人、勘验人员、翻译人员应可认定为共同侵权人,责任承担方式中排除妨碍应不适用及精神损害赔偿非当然赔偿范畴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