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呼伦贝尔地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EGFR)基因敏感突变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化学治疗、靶向治疗、化疗联合靶向治疗的研究,寻找最优的治疗方案,为癌症治疗提供新依据。 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的在呼伦贝尔地区5家医院收治的EGFR基因敏感突变的晚期NSCLC患者共108例,排除失访病例共18例,最终共入选90例,随机将患者分为三组:化学治疗组:共30例,PP方案(培美曲塞联合顺铂化疗方案):培美曲塞500 mg/m2+顺铂75 mg/m2,三周为一个化疗周期;靶向治疗组:共32例,口服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EGFR-TKI)吉非替尼250mg/次,1次/天,或厄洛替尼150mg/次, 1次/天,或埃克替尼125mg/次、3次/天,持续用药4-8个月;化疗联合靶向治疗组:共28 例,给予培美曲塞联合铂类化疗共 4个周期,化疗结束后两周给予口服EGFR-TKI维持治疗,持续用药4-8个月。治疗2周期后观察并对比三组病人的治疗疗效和肿瘤标志物等相关指标,每个治疗周期均进行评价不良反应 。观察三组患者的PFS,随访致疾病进展或截至2017年12月。 结果: 1.疗效比较:化学治疗组有效率(ORR)为13.33%,靶向治疗组为25%,化疗联合靶向治疗组为21.42%,三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504);疾病控制率(DCR)化学治疗组为60%、靶向治疗组为78.12%、化疗联合靶向治疗组71.43%,三组间差异无显著性差异(P=0.292)。 2.无进展生存期(PFS)化学治疗组4.3个月(95%CI,4.4个月-5.2个月),靶向治疗组7.3个月(95%CI,6.7个月-7.9个月),化疗联合靶向治疗组5.6个月(95%CI, 5.3个月-6.0个月),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6.87,P<0.05)。 3.不良反应:化学治疗组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等消化道反应以及骨髓抑制(白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计数下降);靶向治疗组主要是皮疹及腹泻;化疗联合靶向治疗组主要是骨髓抑制、皮疹及腹泻,三组病人对出现的不良反应均可耐受。 结论: 1.应用化疗、靶向、化疗联合靶向三种方式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在疾病缓解率(ORR)、疾病控制率(DCR)中均有效,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2.应用化疗、靶向、化疗联合靶向三种治疗方式,对于近期疗效三组无明显差异。远期疗效中靶向治疗较其他两种治疗方式能明显延缓无进展生存期。提示对于晚期EGFR敏感突变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可以优先考虑靶向治疗,可以使患者生存获益。 3.对于晚期EGFR敏感突变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三组的不良反应均可耐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