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共生理论的重庆山地规模住区发展研究——户外交往空间规划方法研究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gyu94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重庆市直辖以来经济高速发展,社会不断进步,城市建设快速推进。目前,重庆已进入“二环时代”,这必将促进大规模城市建设活动的开展,山地规模住区也将大量涌现。山地规模住区户外交往空间不仅是促进住区居民情感交流的重要空间载体,还承担着增进住区居民与城市群体交流互动的重要功能,所以其规划建设对山地规模住区和城市的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现阶段山地规模住区户外交往空间的建设多强调住区各组团的发展,缺乏完整统一的住区户外交往空间,同时其内向化和独享性特征明显,形成了住区户外交往空间与城市公共空间的分离,影响了居民的交流与互动。这一问题的出现源于住区建设中对山地规模住区城市属性认识的不足,对住区自身整体性及住区与城市有机共生关系的忽视。   在此背景下,本文引入“共生理论”以指导山地规模住区户外交往空间规划研究。在探讨了共生理论引入本研究的必要性和适用性的基础上,分析了山地规模住区户外交往空间的共生要素。而后,归纳总结了基于共生理论的住区户外交往空间现有规划方法,通过与山地规模住区户外交往空间发展需求的分析,得出其优势与不足。再次,以重庆山地规模住区户外交往空间为研究对象,从共生三要素出发,分析总结了户外交往空间建设的现状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共生理论的重庆山地规模住区户外交往空间规划方法,以指导构建共生的住区户外交往空间,实现山地规模住区与城市的共生共荣。   本论文共分为四个部分,包括六个章节:   第一部分为第一章,是本研究的缘起,主要论述本课题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对象及范围、相关概念、研究思路和方法以及研究框架。   第二部包括第二章和第三章,是论文的基础理论研究部分。第二章探讨了研究对象的内涵、构成层级,通过现有规划方法与山地规模住区户外交往空间发展需求的分析比较,得出山地规模住区户外交往空间发展的新需求--共生,并分析了共生理论引入本研究的必要性和适用性。第三章从共生三要素入手,对包含共生理念的住区户外交往空间现有规划方法进行了梳理和总结,与山地规模住区户外交往空间特征进行对比分析,得出其优势与不足,为规划方法的研究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   第三部分包括第四章和第五章,为论文的实证研究部分。第四章主要从共生三要素出发,分析了重庆山地规模住区户外交往空间共生要素的现状,并总结了户外交往空间的共生问题。第五章基于山地规模住区户外交往空间存在的问题,在共生理论的指导下,从共生三要素出发提出了山地规模住区户外交往空间的规划方法,并提出了强化共生效应的相关规划实施建议,以引导共生关系长期良性发展。   第四部分为第六章,是论文的结语,对论文提出的创新点进行了总结,并对山地规模住区户外交往空间规划的后续研究进行了展望。
其他文献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人类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能源消耗也随之快速增加,近100年时间人类的能源消耗量比之前的总和还要多,能源的短缺成为人类社会共同面对并且亟待解决的问题。能
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程度的进一步加深,无障碍设计的普及和进一步发展,通用设计逐步在我国很多设计领域逐步推广。通用设计并不是一门新兴的学科,而是无障碍设计发展一定程度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辽宁省庄河市的青堆子古镇,青堆子具有600多年的社会变革历史,目前总体形态保存比较完整,但部分传统院落和建筑在自发性修建活动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古镇传统
我国江南地区水乡城市因水而生,依水而盛,在与自然环境的长期磨合中,形成了水城独特的文化品格、空间形态和生活方式,是我国城市中最富有特色的一类。但在全球化和快速城市化的今
我国是二十一世纪人口快速老龄化的国家之一,处于世界超快行列。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4,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2.12亿,占总人口的15.5%。在城市老年人口比例整体快速上升的趋势
学位
城市规划实施评估是城市规划编制工作中的必要环节。规划评估的核心目标就是强化规划作用,提高规划有效性。通过开展城市规划实施评估工作,定期回顾和反思规划本身的效力,能够加
公共租赁住房是用来提供给城市中低收入人群中住房困难家庭租住的社会公共住宅。近年来,全国大中城市也相继出台且展开了公共租赁住房的建造计划及全面建设。对公共租赁住房的
城市化进程影响了城乡之间的经济文化流动,对农村的社会结构、价值体系、文化传统、生产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在近二十年,作为家族兴旺象征的住屋,肩负了农民对城市富裕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