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TFP视角下中国经济可持续性增长研究

来源 :青岛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teng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已经高速增长了三十多年,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我国已于2011年迈入中上等收入国家的行列。根据经济增长的历史经验,经济体进入这一阶段后往往伴随着经济增速放缓、人均收入增长乏力的情况,并面临着严峻的产业升级的压力。中国经济能否在这一关键时期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是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并最终步入高收入国家的重中之重。  本研究首先对中国经济各领域的全要素生产率相关研究进行了评述。其次,采用非参数DEA-Malmquist指数方法对1978年至2011年期间中国29个省、市、自治区的TFP指数进行求解,并根据实证结果从总体、区域、省份的角度综合分析过去三十多年经济增长的特征。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对比中韩两国在人均GDP相似阶段的TFP增长率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率,明确我国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鉴于中国的特殊国情,如果总体贡献率趋势与韩国存在较大差异,那么少数几个经济最发达的省市是否出现了贡献率上升的迹象,也是本文所关注的。  研究结果表明,东部地区优先分享了改革开放政策带来的好处,通过大量吸引外资和技术,实现了率先发展,在2008年之前一直引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但由于知识流量在向国外前沿技术靠近的过程中逐渐枯竭,东部大多数省份越来越感受到产业转型升级的压力,增长乏力;中西部地区在进入21世纪后,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机后,开始承接东部地区转移的产业,事实上开启了在中国不同区域之间的产业雁阵转移,在未来一段时期仍旧有着可持续增长的潜力;东部其它省份能不能像韩国看齐,甚至向北京和上海看齐,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是决定未来中国经济增长可持续性的关键。
其他文献
本文旨在研究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对于住房需求的影响。首先将中国总人口按照年龄划分为六组,分别是少年组(0至14岁)、青年组(15至29岁)、壮年组(30至49岁)、中年组(50至64岁)、
从企业角度、政府政策与国际角度分析影响国际环境技术转移的环境政策和国际机制因素,以及这些因素怎样与环境技术的国际转移相互影响。基于产品差别化的假设,使用逆向求解法
(1883—1971年)沈尹默沈尹黙先生是一代帖学大家,他对二王书法与魏晋笔法的追究,形成一代书法风气。从而在近现代书法史中构成一个鲜明的时代印记。书法发展到清末,碑学新体
本文从家族企业主政治化的目的、动机等方面探讨政治化对家族企业发展的影响,研究从家族企业和政治化的界定出发,对制度环境中家族企业主政治化的动机等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述
CPI是度量通货膨胀的主要指标,CPI的不平稳波动会对社会的稳定、经济正常运行产生阻碍作用,同时,政府在进行宏观经济分析、制定相关政策时将CPI作为重要的参考指标。基于此,笔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