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医疗保障体系重建研究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gr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看病难、看病贵已经成为我国新的民生问题之一,而农民看不起病、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更加严重。中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正处于改革的十字路口。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城市的医疗保障得到高度重视,逐步形成以社会医疗保险为核心的新型保障制度,农村的医疗保障则主要由农村基层组织自己来解决,城乡医疗保障水平的巨大差异加剧了二元社会的基本矛盾。在这一系列现实背景下,研究农村医疗保障问题,使占全国绝大多数人口的广大农民病有所医,是实现健康中国2020战略,全面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一项重要任务。  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重构,必须进行农村医疗保障资源供给研究,经研究发现,医疗资源供给存在严重的区域失衡和城乡失衡现象。在具体研究中,选取病床资源分布作为衡量医疗资源供给的基本指标,运用泰尔指数分析了我国医疗资源配置的公平性。发现在我国传统的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东部地区以病床为代表的医疗资源分布最为公平,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病床资源分布最不公平。经过贡献分解发现全国病床资源总体分布差异主要是由地区内差异带来的,而地区内差异则主要是由东部地区内部各省、市之间的差异所引起,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以及各地区财政对医疗卫生支持的差异均加剧了以病床为代表的医疗资源配置不公。在此基础上,通过计量模型分析了影响全国以及东中西部医疗资源供给的影响因素,结论是:(1)我国医疗领域的资源配置其实是滞后于经济发展的,特别是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医疗财政支出处于世界低水平的国家来说,财政卫生支出政策的改革对改善医疗资源配置有积极的作用;(2)加快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是改善西部地区医疗资源配置公平的有效措施;中部和西部地区人均财政卫生支出增加,非但没有改善该地区的医疗资源配置,反而恶化了人均医疗资源配置的分布,所以对财政卫生支出资金管理还值得反思。(3)本研究还根据基尼系数的定义,构建了一个反映城乡医疗资源配置的不平等系数,经实证研究发现农村地区的医疗资源相对于人口来说,更加稀少(也即资源更多地配置与城市),但随着农村医疗体制改革的进展,城乡医疗资源配置的不公平性有所下降。运用计量模型分析了病床资源的城乡配置公平性受过去财政卫生支出水平的影响,加大政府财政对医疗卫生领域的投入,可以缩小城乡病床资源的不公平差距,同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影响城乡医疗资源配置的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农村医疗保障制度重构,离不开对农村医疗保障需求的探讨。对农村医疗保障需求的探讨主要是对影响农民医疗消费的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选用全国时间序列数据,在健康生产函数的基础上构建农民人均医疗消费模型,分析发现农民人均纯收入以及财政卫生支出对农民人均医疗消费的影响均很显著,财政卫生支出的增加对农民医疗消费的影响远远大于农民收入增加对医疗消费的刺激。基于面板数据对东中西部农民人均医疗消费的地区差异进行探讨,发现财政卫生支出每增加1%,则东部农民人均医疗消费支出会增加3.27%,中部地区农民人均医疗消费会增加3.39%,西部地区农民人均医疗消费会增加5.90%。可见,增加财政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对全国农民、特别是对西部地区农民的医疗消费具有极大的刺激作用。  结合实际案例对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主要模式——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际运行情况进行调查,并提出新农合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新农合制度运行成本偏高,制度设计缺陷引发农民受益面狭窄、保障水平低,管理体制混乱削弱了新农合制度的工作网络支撑能力,新农合管理和经办机构能力有待加强,新农合供方道德风险隐患重重。  以上的实证分析证明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重构必须考虑医疗保障领域的特殊性,并因此提出,农村医疗保障制度重构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可持续发展。农村医疗保障制度重构的基本框架是在政府主导下,建立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为基本模式的区域多层次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农村医疗保障制度重构的首要工作是不断完善新农合制度建设,同时,规避新农合运作中的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是新农合重构的重要微观基础。文章最后分析了我国医疗领域存在的政府角色缺位和制度错位问题,认为加大财政对农村医疗领域的投入、强化政府投资医疗责任是实现城乡医疗公平、区域医疗公平的重要手段。同时,加强农村医疗保障的法制建设、深化农村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是实现农村全民医保的政策保障。
其他文献
任何一个企业都处于特定的政治环境之中,它不仅需要在经济上是有效而且必须在政治上是合适的。所以,作为多种制度安排在进化博弈中形成多衡结果的公司治理及其变迁过程,不可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