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基于陕西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现状的调查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han7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步伐的加快,农村土地被大量征用,并产生了为数众多的失地农民,而征地及其相关的补偿安置问题则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通过分析现行征地补偿安置方式的利弊,并借鉴国内外社会保障理论、社会福利理论,作者认为,将失地农民纳入社会保障体系是保障失地农民长远生计的有效途径之一。 应该说,对于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的研究,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具有一定的意义。首先,它有利于社会保障制度在新领域的创新和完善,弥补失地农民问题研究的大量空白。其次,有利于树立社会公平理念,对失地农民在城市化过程中所做出的牺牲给予公平的补偿。最后,从理论上为征地政策的好与坏提供一个评价尺度。 另外,对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的研究还具有很深刻的实践意义。它有利于推进城乡一体化步伐,减少征地矛盾和纠纷,促成各项政策落实。有利于合理有效地解决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促进城乡和谐发展以及扩大社会保障体系,增强社会保障的调节功能。 通过对陕西的关中、陕南,特别是西安市周边失地区域的调研,初步得出了西部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需求和供给状况。根据学者们的研究成果,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等研究方法,文章剖析了西部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需求和供给状况,并就如何构建西部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新的见解,如提出依据农民在土地被征用时的年龄和工作能力来确定失地农民未来转型后的身份,并根据这一身份找到目前这类失地农民在社会保障上的侧重点,从而建立最有利于这类失地农民顺利转型的相应的社会保障模式的“目标身份制原则”。另外,“失地农民子女教育储蓄账户”也是本文的一个新见解,主张在征地的同时建立特殊的教育储蓄账户,国家给予各类政策性优惠,从而确保失地农民子女能够顺利接受高等教育。最后,文章还提出“合作保小,商险保大”,试图通过商业保险分担失地农民病后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保障合作医疗封顶线以上的大病。 本文共分为六章,除了第一、二章的导论和理论基础外,第三章分析了西部失地农民的现状。主要从当前失地农民存在问题的现状和特点入手,通过经济情况、价值观念以及社会心态变化等方面分析了西部失地农民生活困难以及不能适应城市生活的原因,并阐述了西部失地农民的保障现状,包括土地保障的缺失以及社会保障需求的增加和供给的相对不足。第四章是西部失地农民现行补偿安置政策及其利弊分析。主要对现在普遍实行的货币补偿安置和留地安置的政策进行了阐述和分析,说明这两种补偿方式的优点和存在的不足,在此基础上得出保障安置所特有的不可替代的优势。第五章是完善西部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的对策研究。从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与解决当前失地农民问题的关系入手,通过目标身份制原则确定不同失地农民重点要解决的保障问题,从而有目标有侧重的逐渐建立健全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文章最终得出了以下结论: 1.在西部特殊的经济和社会环境下,将失地农民纳入社会保障体系是一种相对可行的补偿安置方式。 2.为失地农民建立社会保障,必须以政府作为责任主体。 3.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水平应当根据当地生产力发展水平、财政实力、出让土地的情况以及人均耕地面积等多方面因素来确定。 4.为失地农民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城市化的阻力。
其他文献
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与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我国的城市规划逐渐开始向智慧化方向转变,智慧城市的建设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居民城镇的规划质量,为城镇居民带来更好的生活体
人才,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要素,越来越被各国视为最宝贵的资源。我国也历来重视人才工作,始终将人才工作视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不断探索建立与我国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人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我国长期活动的境外非政府组织有1000个左右,加上开展短期合作项目的组织数量,总数可能多达4000至6000个。每年通过境外非政府组织流入我国的活动资金可
中国加入WTO以来,社会主义建设进程进一步加快,经济增长迅猛。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公开化、决策民主化浪潮的推展,当代中国地方政府的行政职能也被要求朝着民主化、科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