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心论研究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pve5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西方哲学史中,关于心身问题的心灵哲学理论一直扮演着一种特殊的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而泛心论是历史最悠久的关于心身关系的学说,我们甚至可以说,心灵哲学的发展史可以浓缩在泛心论的发展史中。在西方对泛心论探讨几乎同人类史同时进行,在人类自然科学尚未飞速发展之世纪,泛心论几乎处在心身问题理论的中心,被哲学家们不停探索争论。曾经人们认为它是解答心身问题的最好理论而广泛接受。但是随着人类知识理性的觉醒和自然科学的发展,泛心论开始倍受批评,逐渐游走在科学和哲学的边缘,丧失了其理论应有的尊严。泛心论又再度戏剧般的死灰复燃,得到了新的理论基础和理论生命。在中国,对于泛心论的研究甚少,且几乎都站在反对批判的立场,因为他们所运用的泛心论概念确切的来说只是泛心论概念发展中的一部分,我将其称之为“原始泛心论”概念,殊不知泛心论的概念早在哲学史上拥有着越来越丰富的涵义。这使我们对泛心论的认识是远远不足的,对其的批判和反对也是武断的。这种现状迫切需要还泛心论以本来面目,澄清对泛心论的误解,还其本来面目,并说明泛心论对心灵哲学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因此,整篇论文将围绕泛心论的历史发展主题。在文章的第一章中,我将从泛心论的词源词义探讨开始入手,首先确定泛心论一词本身的涵义和其特殊的指称内容,为论文的阐述明确方向。接着论述泛心论在远古和原始社会时期萌芽的雏形——鬼神灵魂观,论述这种观点对灵魂形成的初步看法,对灵魂永存不生不灭的观察和猜测对泛心论成形的影响。此章的第三部分,论述了前苏格拉底哲学家对人乃至世界的灵魂的探索,通过研究灵魂观的进一步发展,阐述灵魂论对欧洲两大文化传统:古希腊文化和古希伯来文化的深远影响。第一章的第四部分,展现了开启欧洲哲学的两位伟大的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所代表着的两种不同思想。柏拉图对灵魂做了系统的阐释,并将之作为其哲学的基调,而作为实在论始祖的亚里士多德,则对柏拉图进行了强烈的驳斥。文章的第二章,以历史为主线,从中世纪经院哲学对泛心论的发展直至理性至上的十七十八世纪对心灵、灵魂的不断追寻和探索,对泛心论理论基础和基本问题的回答,使得多种多样的理论发展起来。普罗提诺的太一流溢说、奥古斯丁的“非物质实体”灵魂观、彭波那齐的灵魂不死、生理学的兴起、笛卡尔的身心二元论等等。十七十八世纪心灵哲学在真正意义上的产生,一方面,说明了长久以来,泛心论在哲学理论上的主导地位使得哲学家们直面其涵义,并发展出专门的哲学学科;另一方面,也促使了泛心论在这几个世纪中,在哲学家们以支持拥护为主旋律,少数人提出反对的促进中得到发展和丰富。成为人们最信服的对心身问题的答案乃至哲学信仰。第三章,其实从十七世纪开始,虽然理性主义占主导地位,但是自然科学也得到了发展,特别是牛顿力学的建立以后,能量守恒定律的提出为人们打开了新的视野,同时也为泛心论的衰落和边缘化亮起了锋利之剑。本章第一部分讲述物理学,特别是牛顿三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对泛心论的质疑和基础性的打击。第二部分,则论述生理学,特别是受机械力学影响而发展的机械生理学,对泛心论的冲击,最后也是对泛心论的影响最深远的达尔文理论的兴起,达尔文理论被更广泛的人接受,似乎消灭了人们对泛心论的最后幻象。在这样的理论环境中,泛心论势必走向了衰落甚至灭亡。然而,在人们都以为泛心论将要消失在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中时,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在第四章,我将论述泛心论是如何在之前科学和哲学的双重抨击下,在当代死灰复燃的。随着新兴的心灵哲学和新的物理学、神经科学的发展,本该销声匿迹的泛心论,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经历哲学、科学的漫长边缘化时期之后,以查默斯、西格尔为代表的当代心灵哲学家,以科学的根基重建了泛心论,使其焕发了新的生机。第五章,通过总结以上四章的内容,可以看出,泛心论在近二十个世纪的发展中,始终没有泯灭在人类思想史的长河里,这也最好的说明了其理论的合理性,虽然从其产生到现在,一直争论不断,但是,正是这种争论促使了泛心论乃至心灵哲学的发展。泛心论对心灵哲学有着前所未有的独一无二的意义。本文旨在对泛心论做历史的梳理,我们现在心灵哲学研究在这一领域的缺失,决定了这种梳理具有必要性和重要性。本文的着墨之处多在于对不同历史时期,人类对泛心论的探讨——包括支持拥护和反对抨击,在于对泛心论理论本身的发展状况的历史逻辑阐述,以此说明泛心论理论本身的合理之处及其对心灵哲学的特殊重要意义。这也应对泛心论今后的理论发展起到承前启后的绵薄之力。
其他文献
作为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文革之子”、一个在现代性的审美语境中成长起来的电影导演,陈凯歌一直在用他独特的镜头语言表述着他对民族文化的思考与诉求。不同于其它第五代
钱锺书作为我国20世纪的学术大师之一,其《谈艺录》、《管锥编》、《宋诗选注》等著作皆是现当代的学术典范之作。而学者对其毕生的文学创作及学术思想成果的研究,已形成一门“
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和普及,网络在某种意义上改变了人的生存状态,形成了新的社会组织形式,我们称之为“网络虚拟社会”。在网络虚拟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主要是一种信
当今的科技发展已越来越呈现出这样一个特点:传统学科之间相互渗透整合而形成新的研究领域或学科。在过去的二十几年里,称为数据挖掘(DM)的新研究领域得到了快速发展。这是一
秦家懿(Julia Ching)是知名加拿大籍华人汉学家,宗教学家和哲学家,她在宗教、哲学和东亚学研究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尤精于中国古代儒学传统和宋明理学研究。通过对中国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