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日益受到社会关注,然而我们在为此担忧时,不能忽略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处于青少年后期的大学生,正处于Erikson所说的同一性对同一性混乱阶段,处于“规范性危机”阶段,是自我同一性形成的关键时期。而自我同一性形成是人格完善的标志,是最佳心理功能的一个方面。因而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其自我同一性之间的关系值得研究,而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结论并不一致。 本研究起初通过回译、访谈和修订国外的自我同一性过程问卷(EIPQ),以235名大学生为被试,检验问卷的信效度,结果发现该问卷不能很好地适用于中国大学生。接着研究者又从访谈、开放式问卷着手力求编制适合中国大学生的自我同一性过程问卷,对回收的243份问卷进行信效度分析,结果表明自编的自我同一性过程问卷基本符合心理测量学要求。然后以486名大一到大三学生为被试,检验自我同一性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通过验证性因素分析和信度分析,问卷具有较好的效度和信度。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表明,早闭型和完成型同一性状态者的心理健康状况最好,延缓型同一性状态者的心理健康水平最差;探索和承诺都对心理健康水平有一定的影响,探索程度越高,心理健康水平越差,承诺程度越高,心理健康水平越好;探索和承诺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也存有一定的差异,大一探索得分高于大二大三,理工科学生探索得分高于文科生,家庭来自城镇学生的探索得分高于来自农村的学生,大二学生在承诺上得分低于大一和大三学生,理工科学生承诺得分高于文科生。 本研究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如研究完全采用自我报告法,可能存在共同方法变异,不能检验变量间的因果关系等问题没有解决。未来研究可以通过实验控制、纵向研究采取多种方法以求对此研究作进一步的改善。另外本研究的问卷编制的结构是采用国外的同一性操作性定义,至于这一操作性定义是否准确地表达了自我同一性的含义,在理论和实证上都还需要进一步探讨,以及同一性与其他变量如家庭变量的关系、将同一性研究扩展到成人研究等,这都是未来进一步研究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