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广东大学校园建筑审美文化研究

来源 :华南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uhua5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筑作为文化的载体,它能充分反映时代的背景与文化的特征,而近代高校建筑由于正处在传统历史性建筑的转折期,对中西建筑文化的碰撞与交融表现得尤为明显,它的存在更表明了高校建筑已经从艰苦的历程中逐渐走上了现代化的道路,也表明了近代建筑师已在开始探索科学化与民族化结合之道。国内对大学建筑的研究始于上世纪80年代,自90年代末至今的大学扩招导致大学建设量剧增,大学建筑也相应成为一个热门研究领域。 近代广东洪秀全、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先进人物的觉醒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变革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反过来也有力地促进了近代广东人的思想意识不断发展和深化,开眼看世界的意识越来越强烈。因而广东近代的高等教育发展与全国近代高等教育发展相类似,在清末洋务运动到民国的百年之间,一改落后状况,无论学校数量、专科门类,还是在全国的影响,都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岭南大学、省立襄力勤大学和国立中山大学又分别是其中私立、省立和国立大学的代表,在近代广东大学中具有特殊的意义,而且在办学规模、教学质量以及社会影响等方面也是近代广东大学的典型和代表。 本文试从文化和审美的角度,对上述三所大学为代表的近代广东大学校园建筑进行审美文化研究,从校园选址规划理念、校园的建设及其建筑所反映的风格和体现的人文精神等层面,去审视近代广东大学校园建设从早期的借鉴西方建筑形式到中西方建筑文化的折衷和融合这一演变过程,展现西方新材料、新技术和现代主义思潮等对逐渐放眼看世界的近代广东校园的影响以及近代广东校园因此而所做的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挖掘和发扬,从而进一步归纳出上述三所大学的建设,受到近代广东社会经济环境的深刻影响,在校园建筑审美文化特征上带有明显的民族性、区域性和时代性。 本文试图通过近代广东大学校园建筑的审美文化研究,对近代广东三所有代表性的岭南大学、省立襄力勤大学和国立中山大学校园建筑作一些疏理,从而达到对近代广东大学历史文化的整理,正视高校文化的传承,在美育中发扬近代广东大学校园建筑所体现的大学的气氛、大学的使命甚至大学的价值和精神,同时也希望有助于我们认识大学校园在建设中,如何去体现时代的特色和区域的特点,在理念上、技术上形成自己的文化特色和人文精神,从而对当前大学的建设有所借鉴。
其他文献
工程伦理教育是提升工程师职业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的重要途径,是工程师职业化发展的必要内容。美国自20世纪70年代开设工程伦理课程以来,发展至今在教学模式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逐渐走向成熟,成为其他国家学习的典范。工程伦理教育在我国方兴未艾,处于大力发展阶段。我国工科类院校逐渐重视工程伦理教育,但在具体的工程伦理教学实践过程中,特别是教学内容的设置、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效果的评估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
学位
大众传播是信息时代交往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媒体作为大众传播的主体,作为信息产品的生产、加工和传送的承担者,深刻影响和改变了当代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而科学理性则主导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