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五、六十年代农村题材小说人物探析

来源 :内蒙古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gg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联五十年代初政治生活上的转变,带动了这一时期文学的急速发展,农村题材小说也达到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人道主义精神的回归使得这一时期作家的创作立足于人性,关心人、关爱人,注重普通人的个体价值。同时,六十年代中期,随着苏联社会日益“城市化”,几千万农民离乡进城,旧的“农民的俄罗斯”日渐消失,许多农村出生的作家回归农村看到传统的道德精神分崩离析。作家从之前的关注社会生产环境开始把目光转向了道德这一主题的探索与反思,这也使得这时期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具有深远的意义,并且影响着其后七、八十年代直至苏联解体时农村文学的创作。论文的引言部分总体概括了本文的选题意义、价值和国内外研究现状。正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非英雄化”的普通人。这类人物形象是在五十年代初,人道主义精神的复苏,文学创作中为了打破无冲突论,在“积极干预生活”和“写真实”的口号下出现在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主要从两个方面阐述这类人物形象:一是“干预生活”的主人公;一是“带缺点”的主人公。第二部分是“不舒服状态”的农民。这类人物形象是在物质文明建设和城市化建设的冲击下,旧的传统的俄罗斯道德精神日渐衰退的情况下出现的,作家的创作也从五十年代的关注社会生产环境转向人性、道德的挖掘,注重个人的幸福、价值。主要从两个方面阐述这类人物形象:一是从“城市化”农民;一是战后农村的农民。第三部分是传统道德精神的捍卫者。此章节是作家在文明之后的反思,并把自己对传统的俄罗斯农民的美好品性寄托在这类人物身上。主要从两个方面阐述这类人物形象:一是传承美德的农村妇女;一是眷恋土地自然的农民。第四部分是人物形象的独特美学意蕴。主要是在前三种人物形象探析的基础上分析阐述五、六十年代人物在文学作品中的独特性和审美特征。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写真实”的兴起;二是悲剧意识的深化;三是抒情性的增强。苏联五﹑六十年代的农村小说是苏联文学史上一个复杂而重要的发展阶段,它的经验教训﹑意义和历史地位是值得我们去研究和探讨的。
其他文献
白先勇是一位时空意识极强的作家。他不仅描述了时间的流逝性、腐蚀性给个体生命带来的悲剧性体验,也由于现实生活中自身空间体验的影响。而在创作中表现出了一种对个体与空间
本文以行政公文为考察对象,运用言语行为理论的分析方法,结合行政公文自身的特点,对行政公文中的指令言语行为进行了初浅的研究。行政公文中指令言语行为指的是某一(或某些)国家机关及其部门在行政和进行公务活动的过程中,依照法定程序,运用具有法定效力和规范体式的书面语言材料不同程度地试图使本机关的另一(或一些)部门或另一(或一些)国家机关及其部门在未来做某事或不做某事,以达到顺利行政和进行公务活动的目的的行
在纵声喧哗的20世纪中国文学中,北村小说可谓独树一帜、别具一格。作为中国当代第一位公开基督徒身份的作家,他果断地抛弃了先锋实验小说中对艺术形式技巧狂热地探寻。皈依基督
摘要:随着我国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在未来嵌入式Internet互联网技术将会得到广泛应用。本文基于互联网技术未来的发展研究,主要探讨了关于嵌入式Internet互联网技术的原理、接入方式以及实现的特点。  关键词:嵌入式Internet;互联网技术;TCP/IP  在未来几年,随着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嵌入式 Internet 互联网技术将会得到广泛应用。据官方统计,在处理器市场中嵌
本文以严歌苓的创作背景以及作品作为研究对象,试图从文化研究的角度切入,分析严歌苓在出国前后所创作的小说的特色,探究严歌苓在不同文化背景的影响下其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思想主
本文探讨舒斯特曼身体美学的建构过程、身体美学的理论内涵以及身体美学在中国本土的接受与评价问题。论文以舒斯特曼的主要著作为研读对象,试图揭示舒斯特曼身体美学的内涵及
摘要:计算机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推广带动了网络虚拟化技术的研发与应用,该技术有利于灵活调度各种资源,使网络资源的利用率有效提升,本文结合网络虚拟化技术的发展现状,介绍了网络虚拟化涉及到的关键技术,希望对今后网络虚拟化的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网络虚拟化;应用;关键技术  引言  信息化和网络化时代的到来令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对网络的依靠性越来越强,虚拟化网络技术是一种临时性的网络连接技术,可以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