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联五十年代初政治生活上的转变,带动了这一时期文学的急速发展,农村题材小说也达到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人道主义精神的回归使得这一时期作家的创作立足于人性,关心人、关爱人,注重普通人的个体价值。同时,六十年代中期,随着苏联社会日益“城市化”,几千万农民离乡进城,旧的“农民的俄罗斯”日渐消失,许多农村出生的作家回归农村看到传统的道德精神分崩离析。作家从之前的关注社会生产环境开始把目光转向了道德这一主题的探索与反思,这也使得这时期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具有深远的意义,并且影响着其后七、八十年代直至苏联解体时农村文学的创作。论文的引言部分总体概括了本文的选题意义、价值和国内外研究现状。正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非英雄化”的普通人。这类人物形象是在五十年代初,人道主义精神的复苏,文学创作中为了打破无冲突论,在“积极干预生活”和“写真实”的口号下出现在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主要从两个方面阐述这类人物形象:一是“干预生活”的主人公;一是“带缺点”的主人公。第二部分是“不舒服状态”的农民。这类人物形象是在物质文明建设和城市化建设的冲击下,旧的传统的俄罗斯道德精神日渐衰退的情况下出现的,作家的创作也从五十年代的关注社会生产环境转向人性、道德的挖掘,注重个人的幸福、价值。主要从两个方面阐述这类人物形象:一是从“城市化”农民;一是战后农村的农民。第三部分是传统道德精神的捍卫者。此章节是作家在文明之后的反思,并把自己对传统的俄罗斯农民的美好品性寄托在这类人物身上。主要从两个方面阐述这类人物形象:一是传承美德的农村妇女;一是眷恋土地自然的农民。第四部分是人物形象的独特美学意蕴。主要是在前三种人物形象探析的基础上分析阐述五、六十年代人物在文学作品中的独特性和审美特征。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写真实”的兴起;二是悲剧意识的深化;三是抒情性的增强。苏联五﹑六十年代的农村小说是苏联文学史上一个复杂而重要的发展阶段,它的经验教训﹑意义和历史地位是值得我们去研究和探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