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红外光谱识别结直肠癌BRAFV600E突变基因初步研究

来源 :重庆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rufeif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结直肠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处于上升趋势。BRAF基因的突变在结直肠癌的发生和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BRAFV600E突变基因的判断对结直肠癌预后及指导结直肠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常用的检测BRAFV600E突变基因的方法有免疫组化和基因测序等方法,但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为此,我们尝试探索找寻一种新的、快速的辅助临床病理诊断的检测结直肠癌中BRAFV600E突变基因的方法。近红外光(near infrared,NIR)是介于可见光和中红外光之间的电磁波,美国材料检测协会将近红外光谱区定义为波长780-2526nm的光谱区(波数约为1200-4000cm-1)。利用近红外漫反射光谱高特异性快速识别的特性,扫描结直肠癌组织常规石蜡切片,应用化学计量学技术对所测光谱进行处理分析,建立结直肠癌组织BRAFV600E突变基因判别模型,与目前常用的免疫组化检测BRAFV600E突变基因方法比较,初步探寻一种新的快速识别结直肠癌组织BRAFV600E突变基因的方法。方法1、选择经二代测序确定BRAF基因突变状态的58例结直肠癌组织标本,其中8例为突变型,50例为野生型。2、选取其中12例结直肠癌组织石蜡包埋切片(6例BRAF野生型,6例BRAF突变型),用基于积分球的近红外光谱漫反射记录信号,采用判别分析法(discriminant analysis,DA)构建识别BRAFV600E突变基因模型。3、选取经二代测序明确BRAF基因突变状态的4例结直肠癌组织石蜡包埋切片(2例野生型,2例突变型),验证BRAFV600E突变基因近红外光谱判别分析(DA)模型。4、扫描42例结直肠癌组织石蜡包埋切片,采用建立的BRAFV600E突变基因近红外光谱DA模型,预测BRAFV600E突变基因。5、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上述42例结直肠癌组织标本BRAFV600E突变基因蛋白表达,并与近红外光谱方法预测BRAFV600E突变基因结果及二代测序结果比较。结果采用12例(6例野生型和6例突变型)结直肠癌组织石蜡包埋切片建模,校正集正判率为100%。采用4例(2例野生型和2例突变型)结直肠癌组织石蜡包埋切片,验证BRAFV600E突变基因近红外光谱DA模型判断BRAFV600E突变基因,其结果与二代测序结果一致。表明BRAFV600E突变基因近红外光谱DA模型建立。利用该近红外光谱DA模型预测经二代测序明确BRAF基因突变状态的42例结直肠癌组织石蜡包埋切片,检测到7例阳性(+),35例阴性(-),预测集正判率为83.3%。免疫组化检测BRAFV600E突变基因蛋白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结果表明,BRAFV600E突变基因蛋白表达着色部位主要位于肿瘤细胞胞质,13例弱阳性(+),1例中阳性(++),28例阴性(-),与经二代测序检测结果比较,正判率为66.7%。通过近红外光谱预测的42例BRAF野生型结直肠癌组织中,近红外光谱识别到其中7例为BRAF突变型,同时采用免疫组化BRAFV600E(VE1)抗体检测到14例为BRAF突变型,检测结果与二代测序结果比较,近红外光谱的正判率(35/42,83.3%),免疫组化(28/42,66.7%),两者之间正判率比较P值>0.05,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本研究建立了BRAFV600E突变基因近红外光谱DA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对组织标本BRAFV600E突变基因进行预测,预测结果与二代测序检测结果一致性较高,与免疫组化无明显差异。但本实验样本量较小,可变因素较多,是一种方法论的初步探讨,近红外光谱技术识别BRAFV600E突变基因能否作为一种新的检测方法应用于临床,还需要进一步扩大样本量深入研究。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有效电话随访是否能提高心房颤动患者服用华法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6年11月到2018年11月重庆市巴南区人民医院服用华法林的180例心房颤动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随访1年。其中研究组每月进行有效电话随访,对照组只是1年后进行1次电话随访。观察两组人群动脉系统栓塞和大出血事件的发生率及死亡率。结果:最终158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研究组78例,对照组80例。
目的:探讨Nurr1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I/R)中的作用及调节机制。方法:采用MCAO/R和OGD/R模型模拟脑I/R损伤;体内注射Nurr1过表达相关腺病毒和体外Nurr1质粒转染后,TTC染色实验、相关神经功能评分实验和CCK-8实验用来检测大鼠脑梗死面积、神经功能和神经元细胞活性的变化;RT-q PCR和Western blot实验检测
目的:脓毒症是一种由感染引起的不平衡炎症反应综合征,可导致高死亡率。白细胞介素-37(IL-37)在预估脓毒症患者死亡率方面的作用尚不清楚。本研究旨在揭示IL-37作为一种潜在的预测脓毒症患者死亡风险的新型生物标志物的临床应用。方法:检测114例成人脓毒症患者在ICU入院当天血清中IL-37水平,以及检测56例非脓毒症ICU患者及56例健康自愿者中血清IL-37水平。比较受试者28天生存状态和器官
膀胱癌为产生于膀胱壁的上皮和间质组织的恶性肿瘤,目前膀胱癌的治疗方式多样化,但诊疗效果却仍然不尽人意,尤其是治疗抵抗的发生也成为肿瘤治疗的一大障碍。高迁移率族蛋白1(high mobility group box protein 1,HMGB1)作为一种高度保守的核内蛋白普遍存在于各类型真核细胞中,参与调控细胞的基因转录,而在多种恶性肿瘤中发现其呈现过表达现象。近年来,相关研究发现HMGB1与膀胱
背景:膀胱癌异质性强,患者通常呈现不同的分子亚型和预后。免疫治疗丰富了晚期患者的治疗选择,但其疗效在患者间存在差异,其原因可能是肿瘤免疫微环境的异质性。研究表明长非编码RNA(lncRNA)可在多维度、多阶段调控肿瘤的发生、发展及参与癌症免疫,具有一定的预后价值,可作为一种新型的标志物潜在地预测患者预后及免疫治疗应答。目的:确立一种免疫相关lncRNA模型来预测膀胱癌患者的预后及免疫治疗疗效。方法
目的:通过比较研究经部分半椎板手术入路和经典半椎板入路的疗效及安全性,探讨经部分半椎板切除入路在治疗椎管内神经鞘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016年11月至2020年1月行部分半椎板入路切除的椎管内神经鞘瘤病人共55例作为研究组,与同期行经典半椎板切除入路治疗的椎管内神经鞘瘤患者61例作为对照组。比较分析两组病人的肿瘤全切率、手术切口长度、术后切口感染率、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术后VAS疼痛
第一部分 跑步锻炼对抑郁症CUS模型大鼠行为学及海马神经炎症的作用目的: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境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跑步锻炼已经被证明能够改善抑郁症状,但其抗抑郁作用的具体机制仍不明确。海马神经炎症失调在抑郁症的发病机理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本研究主要探讨跑步锻炼对抑郁症CUS模型大鼠行为学和海马神经炎症的作用。方法:选取6~8周龄的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在适应性饲
希格斯场是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负责产生基本粒子的质量,同时它也是标准模型中唯一的标量粒子。因此对于希格斯玻色子的研究成为了大型强子对撞机(LHC)实验中的一个热门课题。大型强子对撞机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绝好的机会来研究标准模型的预言以及寻找超越标准模型的新物理现象。在新物理理论中通常会包含一个更加复杂的希格斯场,因此会产生更多的希格斯波色子,例如一个带电的希格斯玻色子。寻找这种新粒子
中微子振荡现象表明中微子具有非零质量,而且不同种类的中微子之间存在味混合,是标准模型之外新物理存在的直接证据。因此,研究中微子质量起源机制及其味混合模式是当前中微子物理研究领域的重要前沿课题。此外,标准模型中的CP破坏来源于夸克味混合矩阵中的复相位,但将该复相位作为CP破坏的唯一来源远不足以解释宇宙中的物质-反物质不对称。因此,寻找超出标准模型的CP破坏的来源也是当前中微子物理学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目的:探讨肥胖对过敏和非过敏哮喘儿童肺功能影响的异同。方法:收集自2014年8月至2016年8月于我院初诊的非急性发作的轻中度哮喘患儿230例。根据患儿皮肤点刺试验(SPT)结果分为过敏组及非过敏组。再根据不同体质指数(BMI)Z评分将过敏组和非过敏组分为过敏体重正常组、过敏超重组、过敏肥胖组、非过敏体重正常组、非过敏超重组、非过敏肥胖组。比较不同体质指数(BMI)对过敏和非过敏哮喘儿童肺功能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