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末的个人化写作

来源 :新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wqp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个人化写作作为九十年代小说创作多元化中的一元,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具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但是,由于它距离现时太近,所以文学评论家们还无法给以理论上的最终评判,只有一些感悟式的只言片语散见于文学评论杂志或是理论报刊之上。本文立足于小说文本的阅读,借鉴相应的文学理论,试图梳理出潜藏于这些纷繁多变的小说创作中的共同特点。 本文从四个方面对他们的作品给以关照和分析: 一,理想的失落。这是这些作家笔下频繁出现的字眼。曾经作为一个人奋斗、追求甚至活着的精神支持,理想被无数文人墨客推向一个至高无上的位置。然而,在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作家这里,却丝毫看不到理想的崇高,相反,理想在他们笔下成为被否定的对象。所谓爱情理想,生活理想,在他们的文本中被性和金钱所替代; 二,意义的消解。意义作为传统叙事作品中的主体,无论是思想意义还是形式意义,在这些作家的创作中几乎都给以了消解。他们采取了三种方法来实现这种消解:1,专注于描写生活的无意义的碎片。2,运用第一人称书写个人的自我感受和体验。3,关注世俗生活的本色叙述; 三,灰色的小人物。空虚、无聊、寂寞、孤独是承袭上世纪小人物所共有的生活状态,不同之处在于,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作家文本中看不到丝毫的人文关怀和价值判断或是社会批判,作家们对这些小人物的态度异常冷静甚至显得有些冷漠,这在十九世纪作家的创作中是绝无仅有的; 四,女性作家的躯体修辞。与以往女性创作明显不同的是,这一时期的女性文本大量充斥着躯体写作。针对男性文本中赋予男性躯体的历史意义和社会意义,女性也毫不示弱,将自己的身体作为对抗男权社会的武器,从内部瓦解男权意识对女性的桂梧。 结论:基于以上的特征分析可以看出,个人化写作的出现是必然的,它是在九十年代后现代主义思潮和消费文化盛行之下的必然产物。个人化写作取得的突破和存在缺陷也是显明的。无庸置疑的是,个人化写作应该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无法回避的一个文学现象,写作本文旨在抛砖引玉。
其他文献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发现外物之美,发现世界之美,也正是人类发现自身的过程。在中国这个诗的国度,这个含蓄地表达着自己的民族,其实一直在用心灵的烛光洞察着外物,又在心灵化的客体身
在儿童文学中,成人形象是一个很少被关注的课题,现有的少量的关于成人形象的论述,也主要集中于儿童小说领域。童话作为儿童文学中最突显其特质的文体,同时作为在整个文学体系中最
《战国策》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典籍,是研究战国时期策士们言行的重要资料。然而,在阅读《战国策》时,由于“而”的大量存在,使得人们对谋臣、策士的语言产生了不同的理解。
《离婚》和《围城》被称之为现代幽默讽刺文学的两座高峰,本文分别从文章主题、表现手法、美学品格三个方面对两部作品进行了比较。首先,在文章主题上,通过刻画以老李和方鸿渐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