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土流失产生的严重后果已经直接影响人类的日常生活,甚至威胁区域资源开发、社会安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近年来我国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受到国家和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随着2011年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的进行,2012年福建省政府开始对水土流失严重区开展重点治理工作。为掌握福建省各县(市)近几年的水土流失变化情况,评估各区实施水土保持措施详情及水土流失治理成效,本文利用遥感和地理空间信息技术,基于CSLE(中国土壤流失方程),对比分析2015-2018年福建省14个县(市)的土壤侵蚀时空变化特征及水土保持措施详情,统计分析各类水保措施治理效益及其驱动因子,为促进当地政府制定更加全面综合水土保持政策提供理论参考。本文主要研究结论为:(1)至2018年,14个重点县(市)水土流失总面积共662.08km~2,占全部土地面积2.25%。相比2015年水土流失面积减少接近1000km~2,比重下降约4%。2018年水土流失面积中,轻度流失面积占605.45 km~2,是全部面积的2.05%。中度水土流失和强烈水土流失分别为53.67 km~2和2.96 km~2,占比均不到总面积的1%。且截至2018年14县(市)中已无极强烈及以上侵蚀程度出现。2018年水土流失面积最大的是宁化县、其次是大田县和南安市。(2)2015-2018年期间,各县(市)水土流失均呈下降趋势,水土流失面积减少最多的属南安市,其次是平和县和仙游县。按土壤侵蚀减小面积比例来说,永春县位居第一,南安市第二,仙游县排名第三。在水土流失消长变化上,14县(市)约共有1556.90km~2的面积发生不同程度水土流失的转移。主要表现特征为较高侵蚀等级向较低等级转入。(3)从侵蚀地块面积来看,2018年14个重点县(市)土壤侵蚀地块面积最大的是南安市,大田县第二,永春县位于第三。三年内侵蚀地块减少面积最多的则是宁化县,其次是南安市与建宁县。在侵蚀地块组成类型上,耕地始终占主导地位,且采矿用地和农村建设用地侵蚀地块比重上升。(4)水土保持治理措施上,三年新增三大措施567.87 km2,且90%为生物治理措施,其次为工程措施和耕作措施。在治理效益上,工程措施效果最好且见效最快,其次是生物措施和耕作措施。(5)在驱动因子方面,各县市在采取水土保持措施时重点关注获取水土保持直接生态效益,受水土流失面积和土壤侵蚀程度驱动作用最强。水土流失治理过程中不仅忽略了土壤侵蚀地块的治理,也忽视了城市化发展和侵蚀地块整治在水土保持治理效益与提高社会经济水平之间的中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