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水管网动态水力建模数据组织与分析

来源 :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同济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3347946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排水事业已进入了加强科学管理、提高安全可靠性的新时期。在对排水管网进行数据普查的基础上,利用管网水力学模型对排水管网进行动态模拟研究是城市排水管网科学管理的现代化技术方法和重要发展方向。管网模型的建立需要一定的数据基础,排水管理部门在充分了解自身数据现状的基础上,科学组织和分析数据的有效性和完整性,对建立管网动态水力模型具有重要作用,本课题研究对排水管网科学管理的现代化技术进步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本文首先介绍了排水管网模型的应用背景、概念、类型以及国外排水管网模型软件;总结了我国排水管网模型研究与应用;阐述了排水管网系统数学模型构成,并以SWMM软件为例,分析了排水管网模型的建模原理。 其次,从建模的数据条件出发,结合ZJ市主城区排水管网系统建模实例,应用SWMM软件,将动态建模数据按照数据来源进行分类和需求分析,并按照模型建立的顺序(确定管网拓扑结构、划分汇水子区域、确定水文、水力模型参数)介绍数据的详细处理方法,建立适用于我国城市排水管网系统水力建模的标准数据收集、处理和应用的方法体系;由于排水管网地理信息系统和排水管网模型结合使用的方式可缩短建模周期,提高排水管网建模的科学性,本文也简单介绍了地理信息系统与排水模型软件的结合使用的方法。 本研究使数据收集和数据处理的过程更有方向性和针对性,使得在建模之前排水管理部门可根据自身数据情况提出合理的建模目标,并使数据能够最高效、最大化地得到利用。 本文通过工程实例,演绎了管网动态水力建模的数据分析和处理的过程。通过管网建模的过程和最终的模型模拟结果,验证了数据收集和处理标准方法。管网数据的积累、应用和及时的维护更新是提高管网模型有效性的重要措施,良好的数据积累和维护与水力模型的应用可以互相促进发展。
其他文献
基础隔震技术在过去二十多年来经历了多场大地震考验,成为国内外最热门的一项抗震技术,并且在包括我国在内的多个国家进入大面积推广阶段。反应谱对认识结构地震响应规律、校
基于数学规划理论的工程结构优化设计,是根据运筹学中的数学规划理论,将传统工程结构的设计方法转化为数学模型,然后选择适当的寻优算法进行计算并得到最优解,从而达到优化设计所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水资源污染越来越严重,水环境状况日益恶化,农村村落乡镇的污水出路以及公共卫生安全等问题逐渐显现。农村畜禽养殖、水产养殖、农药及化肥等面源污染也
相贯节点是由几个主支管交汇而成的三维空间薄壁结构,节点区域应力分布十分复杂,因而,钢管相贯节点的静力承载能力的研究是其设计的关键问题。目前,我国《钢结构设计规范》GB
高速、舒适、安全运送旅客是高速铁路的主要特点,它要求路基必须具备强度高、刚度大、纵向变化均匀、长久稳定以及不易变形等优良性状。针对路基而言,过去多注重于强度设计,并以强度作为轨下系统设计的主要控制因素。而现在强度已不是难题,一般在达到强度破坏前,就已经出现了过大的不能容许的有害变形。因此,变形问题已经成为高速铁路路基设计所考虑的主要控制因素。本文以“沈-哈客运专线四平车站进站口路基设计”项目为依托
本文根据“再生混凝土碳化→再生混凝土与钢筋间粘结性能退化→再生混凝土梁的耐久性能降低”这一主线,对大气环境下再生混凝土梁的耐久性能进行了系统研究,完成的工作和取得的
超限高层结构在强震作用下具有复杂的地震反应和破坏机理,在以往地震中时有震害发生并造成较大损失。近断层地震动常伴有长周期的速度脉冲作用,远场地震动对长周期结构的反应
在工程设计领域,CAD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设计及绘图效率。AutoCAD作为应用广泛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具有优异的二维图形和一定的三维图像绘制功能。在给水排水专业进行CAD
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在城市里不断出现各类高层乃至超高层建筑,而桩基础由于具有高承载力及低沉降等优势,受到人们的广泛青睐。之前,林树枝教授等人,提出“两阶段变刚度桩筏基础
用后张预应力将梁与柱装配成框架或梁与墙装配成剪力墙的无粘结后张预应力装配混凝土结构,除具有普通预制混凝土结构的施工速度快、环境污染小、质量有保证、耐久性能好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