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寻找适用的常见致病真菌的通用引物,并建立稳定的真菌PCR分子鉴定平台。方法:1、寻找常见致病真菌稳定的通用引物:选择基于真菌rDNA ITS区的常用4对通用引物,搜集临床致病菌株,提取病真菌的DNA进行PCR,并将扩增后产物行凝胶电泳检验产物性质,出现单一条带则认为扩增成功,比较各引物的适用性。2、将扩增产物送基因测序并与基因库对照,进行菌种鉴定,并与传统真菌鉴定结果进行比较。结果:1、每次试验阴性对照均未出现扩增阳性条带;2、四对引物中ITS4, ITS86稳定性较好;3、真菌rDNA ITS区通用引物PCR扩增加基因测序可将大部分常见致病真菌鉴定到种,但不是全部的;4、分子诊断技术辨别出数例临床误诊菌株。结论:真菌ITS区通用引物PCR扩增加基因测序技术快捷、敏感、特异性高,能将临床大部分常见真菌鉴定到种。为真菌感染早期诊断,抗真菌药物的选择及改善预后奠定了基础,适合推广于临床应用。目的:评价CLSI M27-A3微量液基稀释法与ATB FUNGUS3半固体培养基法测定马尔尼菲青霉酵母相体外药物敏感试验结果中的异同。方法:利用CLSI M27-A3微量液基稀释法和ATB FUNGUS3法测定和比较分析21株马尔尼菲青霉酵母相对两性霉素B (AMB),氟胞嘧啶(5-Fc)、氟康唑(FLC)、伊曲康唑(ITC)及伏立康唑(VRC)的敏感性。两种方法测得结果均在同一判读折点区间视为一致。结果:①每次试验质控菌株MIC值均在规定范围类;②两种方法实验室内均有良好的重复性;③对于21株马尔尼菲青霉酵母相,当ATB FUNGUS3接种量为0.5~2.5x104CFU/mL时,2种方法测定AMB、5-Fc、FLC、 ITC及VRC的一致性较高分别为85.7%、95.2%、95.2%、100%、100%,其中最高为ITC、VRC,最低为AMB;所有受试的菌株种两种方法所得一致性为95.2%。但出现2处小错误、3处巨大错误。④对于16株马尔尼菲青霉酵母相,当ATB FUNGUS3接种量为3x105CFU/mL时,2种方法测定AMB、5-Fc、FLC、ITC及VRC的一致性均较前提高,分别为87.5%、100%、93.75%、100%、100%,所有受试菌株中的一致性为96.25%,出现1处小错误,2处巨大错误。⑤ATB FUNGUS3中除FLC外余药物的MIC值判读范围均偏高,实际操作中不能读出精确的MIC值。结论:ATB FUNGUS3法简便、快速、准确、重复性好在测定马尔尼菲青霉对常用抗真菌药物敏感性上可作为一种的替代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