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78年,张洁在《北京文艺》发表了带有唯美文风和理想主义人文关怀的处女作《从森林里来的孩子》,并由此斩获了第一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新时期的女作家中,张洁属于大器晚成又勤恳创作,风格多变又坚持个人特色,且饱含生命体悟和女性关怀的一位。在当代文学史上,“张洁那一路富于勇气的探索,事实上成为新时期女性主义文学的先导”。(陈思和语)本论文主要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研究张洁20世纪90年代后期创作的小说《无字》。首先整理和分析文本中浓郁的“抑郁”气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强烈的自我谴责、人际耗竭感、疯癫与自我毁灭),再以心理学的理论来探讨其成因(主要有三个方面:客体的丧失、爱与恨的冲突、“力比多”退行到“自我”)以及小说带给读者的阅读体验(集中分析了三类:无节制地宣泄、拒绝对话的封闭状态、读者被赋予上帝视角和神父角色);其次,简述作者张洁创作《无字》的“自主情结”,剖析文本构造的“缺席父亲”形象所指向的“弑父情结”,“地母原型”(“塬”)所指向的“恋母情结”以及“宿命轮回”等诸多细节所指向的“生本能”与“死本能”;最后,以文化心理视角观照张洁在《无字》中撕开“人格面具”后的精神复归和晚期创作转型小说的“回望心理”。本文力图从精神分析学的多重视角全面把握《无字》的价值和矛盾所在,从而体味小说文本所蕴藏的丰富精神和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