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预设一直以来是语用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被许多语言学家和哲学家们所关注。在中国对于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来说,预设在写作教学中的重要性却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下面是有关预设研究存在的几大问题:(1)大多数研究探讨的是预设对写作者,而不是对读者的影响;(2)语言学家们更多关注的是构建预设的理论框架,而不是预设的实际应用;(3)写作教学仍然注重句子层面不注重语篇层面;(4)大多数研究都未采用实验的手段;(5)以中国的英语学习者为研究对象的成果寥寥无几。针对以上特点,在本论文中作者采用实验的手段,探讨语用预设在英语作为二语写作教学中的运用,以期为写作教学改革提供可参考的数据,为学习者提供更好地创建连贯的英语语篇的技巧,从而提高自身的写作能力。本研究以语用预设的定义,特点和功能为理论依据,并借鉴了国内外语言学家和学者的理论与观点,如Leech、Levinson、苗兴伟、张克定、朱永生,这些理论对于学习和教授语用预设有着深远的影响和意义。本论文的研究问题是:(1)教授语用预设能否使中国的第二语言(英语)学习者学会使用语用预设?(2)使用怎样的教学方法能有效地习得语用预设?(3)语用预设知识的教授是否有助于学生提高写作成绩和教师组织写作课堂教学?研究中受试者为辽宁师范大学本科英语专业二年级学生。在实验班,除了过程教学法之外、教师还运用教授语用预设知识这一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在控制班,只用过程教学法来教授写作课。两个班的练习数量基本相等,但练习的侧重点不同:控制班侧重于问题结构和句子,语法等;实验班则侧重于语用预设在文章中应用方面的技巧。每个班都完成了6篇作文,其中第一篇(前测)、第二篇(第三稿和第四稿)及最后一篇(后测)。作文分别由三位经验丰富的教师按照全国英语专业四级考试的写作评分标准单独批改。SPSS软件包用来计算所有的数据。所收集的数据用独立样本t-检验。首先,用t-检验分析两个班学生在前测,后测,第三稿和第四稿所得的作文平均分。检测结果显示,在实验开始前,实验班和控制班的作文平均分不存在统计意义上的差异(p>.05);而在实验结束时,两个班的平均分存在差异:实验班的成绩显著高于控制班(p<.05)。此结果表明,在其它的变量得到控制的情况下,对语用预设知识的教授和训练成为促进作文分数提高的因素之一;为了使这一结果更具说服力,作者又采用了相关分析,进一步检验预设触发语的多少与写作成绩之间是否存在正相关。统计结果表明预设触发语数量的多少与写作成绩之间存在着一种正相关。再次作者利用两张问卷调查学生习得,教师教授语用预设的情况。实验结果表明,学习了语用预设知识后,实验班的作文成绩提高显著。其进步的原因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1)学习语用预设使学生更多地考虑读者的需要和意图,考虑如何清晰地表达意思;(2)运用语用预设知识成为学生修改作文的策略之一;(3)预设知识的应用提高了同伴订正活动的效率。本研究的结论是在英语专业二年级的写作课堂上教授语用预设理论方面的知识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本结论在以下几方面为英语写作教学的促进和改革提供了重要启示:(1)它提供了一个认识写作过程的全新角度;(2)提供了一个操作性较强的教授写作的教学方法;(3)提供了具体、可行的教学步骤;(4)对写作教材编写有一定的启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