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早期分工思想的转变及其意义——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文本解读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zzl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分工与人及其历史发展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因此,马克思在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过程中,对分工问题给予了十分突出的理论关注,并形成了其早期分工思想。但是,马克思早期分工思想有一个从对分工的人本主义阐释转到对分工的历史唯物主义阐释的过程。这一转变主要体现在从《手稿》到《形态》的写作过程中。弄清这一转变过程的具体细节对于准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思的分工思想以及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过程与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内在关系,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主要以从《手稿》到《形态》的文本为依据,对马克思早期分工思想的转变过程及其内在逻辑进行分析和阐释。  本文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1)主要分析和阐释了马克思在《手稿》中的分工思想。在《手稿》中,马克思以国民经济学所提供的分工事实为出发点,阐述了分工的内涵,即把分工的本质了解为人的类活动的异化和外化的形式,从而既认识到了分工对于历史发展(工业和实践)的积极意义,也发现了分工对于工人阶级的消极意义。但是,由于马克思在此主要是从人本主义视角来审视分工的,因此,主要对分工持否定的态度。  (2)《形态》中分工思想的发掘与阐释。马克思对分工的历史唯物主义阐释是在《形态》中实现的。《提纲》对实践观点的阐释和强调,奠定了马克思从历史唯物主义层面认识分工及其意义的逻辑起点和全新思维方式。基于此,在《形态》中,马克思不仅重新提炼了分工的本质与内涵,区分了生产劳动过程中的技术组织性分工与强制性的社会分工,而且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释了分工的核心内容、分工与所有制的关系,分工水平与历史发展水平的关系,以及消灭强制性社会分工对于历史发展的意义。马克思在《形态》中的分工思想,丰富和深化了对社会历史发展基本规律发挥作用的具体社会机制的认识。  (3)分析和提炼了马克思早期分工思想的内在转变。马克思早期分工思想的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随着审视人及其历史发展的视角和哲学思维方式的变革而实现的。马克思早期分工思想的转变表现在分工内涵的阐释、研究视角、研究方法、研究逻辑的转变;《穆勒评注》、《神圣家族》以及《评李斯特》中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因素,特别是对社会关系、物质生产与生产力(交换价值)三个概念的阐发,构成了马克思早期分工思想从人本主义转向历史唯物主义的中介;而马克思早期分工思想转变的内在逻辑则可以概括为:《手稿》对分工问题的人本主义批判,经由《穆勒评注》、《神圣家族》、《评李斯特》中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因素的中介,直至《形态》对旧哲学信仰的彻底清算,完成对分工的历史唯物主义论证,实现了对分工的科学阐释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因此,马克思早期分工思想的转变与马克思探索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在逻辑是统一的。  (4)发掘和阐释马克思早期分工思想转变的意义。马克思早期分工思想转变的意义主要包括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理论意义包括以下两点:1.有助于更好地把握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构建逻辑;2.有助于更好地把握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在统一关系。实践意义包括:1.提供了正确把握和解决分工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矛盾的方法论指导;2.提供了正确理解和处理分工与劳动的流动性、适应性的矛盾的方法论指导。
其他文献
关怀是人们生活的基本要素,是人类社会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关怀的产生源于人的生存需要和情感表达,并且是一定物质生产关系的产物。语言使关怀拥有了存在的可能,宗教成为人们寻
鲍曼批判了现代性--提出了流动的现代性概念后,把这种现代性对应称为坚固的现代性--的秩序野心。在现代性下,知识分子作为立法者存在,“知识/权力”的结盟赋予了现代性以巨大的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