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使用蛋白质组学技术分析葡萄膜黑色素瘤(Uveal Melanoma,UM)患者和健康人血清提取液蛋白质表达谱的改变情况,以及蛋白质表达谱在术前、术后1个月至术后6个月时的变化趋势,建立UM诊断模型,并验证模型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分组正确率。方法:1.收集在北京同仁医院同仁眼科中心临床诊断为原发葡萄膜黑色素瘤患者8例,年龄21~55岁,平均35.7岁。健康对照组(Controls,C)10例,分别标记为C1~C10,年龄24~54岁,平均34.2岁。清晨采集静脉血,随机选取1例患者的术前(Pre-surgery,PS)和术后1个月(1 month Post-operation,PO1)血清标本,分别选择MB-HIC C8(疏水磁珠)、MB-IMAC-Cu(金属亲和Cu磁珠)和MB-WCX(弱阳离子交换磁珠)三种磁珠进行分选。采用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离子化飞行时间(Matrix 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Ionization,Time-of-Flight,MALDI/TOF)质谱测定,使用Clin Pro Tools软件分析质谱图数据。2.收集原发葡萄膜黑色素瘤患者18例,年龄21~68岁,平均39.6岁。术前采集静脉血,术后1个月和6月时分别采集静脉血。全部血清标本采用MB-IMAC-Cu(金属亲和Cu磁珠)进行蛋白质分离和提取以及质谱测定。3.随机选择C 3和PO6-4(6 month Post-operation,PO6)的,进行磁珠分离和质谱测定,评价同批次质谱测定的可重复性。4.每隔1天,随机选择PO1-9血清标本1管,进行磁珠分离和质谱测定,评价不同批次间质谱测定的可重复性。5.比较UM患者和健康对照组的血清提取液蛋白质表达谱的改变情况,筛选组间的差异表达。6.比较手术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血清蛋白质表达谱的变化情况,筛选组间的差异表达。7.采用多肽波峰组合建立诊断模型,并用多种算法评价其分组能力,进行质谱鉴定。结果:1.质谱图中大部分多肽峰对应的质荷比不超过10000 Da。MB-IMAC-Cu捕获的多肽出峰数目多于另外两种磁珠,平均峰面积等指标优另外两种磁珠,表现了良好的分离蛋白质/多肽的能力和质谱质量。2.PO 6-4血清标本的变异系数在8.7%~30.9%,平均为15.2%;C3血清标本的变异系数在4.5%~28.2%,平均值为18.1%。说明同一批次实验结果的可重复性良好。3.PO1-9的血清蛋白标本,多肽峰峰值强度的变异系数为10.9%~31.8%,平均值为19.1%。表明不同批次间质谱分析实验结果的可重复性良好。4.UM患者的术前血清标本和健康对照组的血清多肽谱检测结果,两组血清多肽谱的差异表达多肽为47种,UM潜在标志物13种,采用多肽对方法,联合应用可以提供区分两组样本的效力,灵敏度和特异度均有提高。5.UM患者术前和术后血清蛋白质分析,平均多肽峰强度的差异,在PS组和PO 1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PS组和PO 6组以及PO 1组和PO 6组之间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6.提供对葡萄膜黑色素瘤患者潜在标志物及另外三个多肽质谱鉴定,鉴定出潜在标志物序列分别为G.EGDFLAEGGGVR.G,A.DSGEGDFLAEGGGVR.G。结论:MB-IMAC-Cu有良好的蛋白质/多肽分离能力,选择MB-IMAC-Cu用于后续大规模实验血清标本的处理。结论:利用蛋白质组学技术鉴定的葡萄膜黑色素瘤差异表达蛋白,进而得出诊断模型能够提供一定的分组诊断效力,但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以阐释其具体作用机制和意义。磁珠蛋白分离和MALDI-TOF MS结合的蛋白质组学技术平台显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