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YY4137对大鼠睾丸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来源 :武汉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yxyxyxyxy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睾丸扭转是一种常见的泌尿外科急症,多见于青少年时期。睾丸扭转可引起睾丸内的血液循环发生障碍,需及时手术复位恢复血供,以防止睾丸的生精功能的受损。睾丸扭转复位是睾丸缺血再灌注损伤(IRI)主要的病理生理事件,即使手术复位的患者,术后仍有概率出现睾丸萎缩、生精功能下降,甚至导致男性不育。因此,扭转复位后睾丸IRI的治疗及预防已成为近年来男科学领域研究的热点。随着研究技术的不断发展,硫化氢(H2S)作为近年来新发现一类气体信号分子,被证明可参与人体内多种脏器的功能调节过程。GYY4137是一种新型的H2S缓释剂,与传统供体硫化氢钠(Na HS)相比,GYY4137能在生理环境的温度、酸碱度等条件下稳定地释放H2S,更加接近内源性硫化氢在体内的合成。据研究报道表明,GYY4137在许多器官的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能起到一定的调控作用,但在睾丸IRI中的功能及机制尚未见文献报导。因此本实验利用在动物和细胞模型上分别建立大鼠睾丸IRI模型和精原细胞的缺氧复氧模型,探究GYY4137在大鼠睾丸IRI的发生中产生的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我们的实验结果显示:大鼠睾丸IRI模型中及缺氧复氧的细胞模型中,GYY4137均可发挥抑制降低细胞氧化应激水平、减轻细胞凋亡和炎症的损伤,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保护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我们通过比较两种不同的给药方式,发现通过阴囊注射GYY4137的治疗效果优于传统腹腔注射。综合以上研究,我们对GYY4137在睾丸IRI中的作用及其机制进行了探究,为未来临床治疗睾丸扭转提供了新的思路。第一部分GYY4137对大鼠睾丸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研究目的:探究GYY4137对大鼠睾丸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选取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8只,分别为对照组(A组)、睾丸缺血再灌注损伤(IRI)模型组(B组)、IRI+50μmol/kg GYY4137处理组(C组)、IRI+100μmol/kg GYY4137处理组(D组)和IRI+150μmol/kg GYY4137处理组(E组)。A组为假手术组,B、C、D、E组大鼠建立单侧睾丸扭转复位模型,GYY4137采取腹腔注射,复位4h后处死大鼠收集标本。通过采用HE染色检测睾丸组织病理学改变;采用硫代巴比妥酸法、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丙二醛(MDA)及超氧化物岐化酶(SOD)含量;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 RT-PCR)检测Bax、Caspase-3、TNF-α和IL-1β的表达水平。结果:与A组相比,B组可见生精细胞广泛脱落坏死,上皮排列紊乱。与B组相比,C、D、E组睾丸缺血再灌注损伤引起的改变明显改善;与A组相比,B组中MDA含量显著上升,SOD含量显著下降;与B组相比,C、D和E组MDA含量明显下降,SDA含量显著上升,其中D组变化程度最为明显;PCR结果显示,B组中Bax和Caspase-3的表达水平较A组显著增加,同时TNF-α和IL-1β的表达水平也明显增高。与B组比较,C、D和E组Bax、Caspase-3、TNF-α和IL-1β的表达均有所下降,其中D组下降程度最为显著。结论:GYY4137对大鼠睾丸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一定程度的保护作用,能有效降低细胞氧化应激水平、减轻细胞凋亡和炎症的损伤,而且这种作用与给药浓度有关,在100μmol/kg时保护作用最明显。第二部分GYY4137对精原细胞缺氧复氧损伤的作用研究目的:探讨GYY4137对缺氧复氧精原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建立精原细胞缺氧复氧损伤模型,在该条件下分别给予不同浓度(10、50、100μM)GYY4137进行干预,采用MTT法检测离体细胞活力,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q RT-PCR法检测Bax和caspase-3的表达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的细胞活力明显下降,而GYY4137干预各组细胞的活力较模型组明显增高,其中50μM组增加最为明显;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的细胞凋亡率明显增加,而GYY4137干预各组细胞的凋亡率较模型组有所下降,其中50μM组下降最为明显;模型组Bax和Capase-3的表达量较对照组明显上调,而GYY4137干预各组的Bax和Capase-3表达量较模型组有所下调,在浓度为50μM时下调最为明显。结论:GYY4137对细胞缺氧复氧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能有效降低细胞氧化应激水平、减轻细胞凋亡、增加细胞增殖水平,而且这种作用与给药浓度有关,在50μM时保护作用最明显。第三部分经腹腔及阴囊途径注射GYY4137对大鼠睾丸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对比研究目的:比较腹腔内与阴囊内注射GYY4137对大鼠睾丸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治疗作用。方法:选取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32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对照组(A组)、睾丸缺血再灌注损伤组(B组)、睾丸缺血再灌注损伤+GYY4137腹腔给药组(C组)、睾丸缺血再灌注损伤+GYY4137阴囊给药组(D组)。A组为假手术组,B、C、D组大鼠建立单侧睾丸扭转复位模型,C组和D组在复位时分别腹腔内和阴囊内注射GYY4137(100μmol/kg)。复位4小时后取左侧睾丸待测。HE染色观察睾丸组织病理改变;测定丙二醛(MDA)、超氧化物岐化酶(SOD)含量;以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生精细胞凋亡指数;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Western Blot法和q RT-PCR法检测睾丸组织中Bax、Bcl-2和Caspase-3的表达水平。结果:B组可见生精细胞大量萎缩及坏死。与B组相比,C、D组明显改善睾丸缺血再灌注损伤引起的改变;与A组相比,B组中MDA含量显著上升,SOD含量显著下降;与B组相比,C和D组MDA含量明显下降,SDA含量显著上升,其中D组变化程度更为明显;B组细胞凋亡率较A组明显增高,与B组相比,C、D组细胞凋亡率显著下降,其中D组下降程度较明显;B组中Bax和Caspase-3的表达水平较A组显著增加,同时Bcl-2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与B组相比,C和D组Bax和Caspase-3的表达降低均有所下降,Bcl-2的表达水平有所提高,其中D组改善程度较显著。结论:GYY4137对大鼠睾丸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阴囊内给药的疗效相较于腹腔内给药更佳,为未来睾丸扭转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其他文献
第一部分:大鼠胰腺AR42J细胞不同比例衰老细胞的诱导及表型的比较目的:通过不同浓度的D-半乳糖干预72小时诱导大鼠胰腺外分泌细胞系AR42J细胞产生不同比例的衰老细胞,并比较各组不同比例衰老细胞的基础表型。方法:将大鼠胰腺外分泌细胞系AR42J细胞给予不同浓度的D半乳糖干预72小时,干预完成后,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各组细胞形态变化;将不同浓度D-半乳糖诱导后的细胞分别接种至12孔板的爬片上,待贴壁后
学位
研究背景肾癌(RCC)是最常见的泌尿系肿瘤之一,约占成人恶性肿瘤的3%,死亡率也位居前列。虽然肾癌的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发达国家普遍高于发展中国家,但是我国肾癌的发病率却每年以2%递增。大多数肾癌患者早期并没有明显的典型症状,症状出现并确诊时一般较晚。尽管由于我国的卫生条件逐步完善,大多数或者在健康查体时发现了早期的无症状肾癌,但是仍然有近40%的肾癌患者出现典型症状,严重危害了我国人民的健康。肾癌
学位
本文通过对虚假诉讼进行类型化界定,分析其对检察监督之影响,建构出虚假诉讼类型化考量体系。该体系纵向上各考量因素具有一定的位阶顺序,横向上各考量因素分别指向不同的内容,检察机关在虚假诉讼监督过程中可参考运用。
会议
报纸
背景:神经胶质瘤约占所有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30%,以及所有恶性脑肿瘤的80%。恶性神经胶质瘤的年发病率为5/100,000,临床结果极为恶性。以最常见的类型为例,胶质母细胞瘤的平均总生存时间仅为10~15个月。神经胶质瘤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尽管许多基因和蛋白质参与了神经胶质瘤的发生和发展,但其机制仍不清楚。目前,遗传因素和大脑中残留的胚胎原始细胞是导致神经胶质瘤的重要内源性因素,而有害的理化因素以
学位
研究背景:肠杆菌科细菌是临床最常见的条件致病菌,广布于人体肠道和自然环境中,当机体机械或免疫屏障遭到破坏后,可移行至身体其他部位,造成严重的感染。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是治疗持续高产AmpC酶和(或)产ESBLs革兰阴性杆菌感染的首要选择,而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科细菌(Carbapenem-resistant Enterobacteriaceae,CRE)的出现,对人类生命健康产生前所未有的威胁。CR
学位
研究背景与目的肿瘤是全世界最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2018年新发的肿瘤病例为1810万,死亡病例为950万。胃癌(gastric cancer)是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占全部肿瘤5.7%,死亡率占所有肿瘤的8.2%,男性发病率是女性的两倍,其中我国的胃癌发病人数超过全世界所有发病人数的40%。早期胃癌的症状不典型且无特异性,因此大多数患者被确诊为胃癌时已处于中晚期。因胃癌患者确诊较晚,这导
学位
背景糖代谢异常是肥胖、糖尿病、胰腺疾病和肝脏疾病等常见的代谢紊乱。血糖水平异常是导致这些疾病恶化并引起一系列并发症的主要原因。长期的高血糖水平常会引起机体其它重要器官如心、脑、肾、眼等的损害。目前已有大量不同作用机制的降血糖药物应用于临床,但大多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副作用。探索副作用少的新型降血糖药物及其作用机理,为治疗糖代谢异常相关疾病提供新的方向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尿苷是广泛存在于血液、脑脊液等体液
学位
研究背景与目的:糖尿病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是我国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的主要病因之一。深入研究其发病机制,寻求有效药物治疗靶点,对于DKD的防治具有重大临床意义。足细胞(podocyte),又称为肾小球脏层上皮细胞,是一种高度特异、终末分化、位于肾小球基底膜(GBM)最外层的上皮细胞,与GBM、肾小球内皮细胞共同
学位
研究背景与目的:脑卒中是导致死亡和长期残疾的主要原因。缺血性脑卒中占脑卒中发生比例的60%-70%,其发病机制是由动脉栓塞,引起微血管疾病或损伤,导致大脑缺氧和缺乏葡萄糖,这些伤害进一步导致脑损伤和神经损伤;及时的血液再灌注是至关重要的减少脑细胞损伤的方法,然而,恢复血液供应后导致缺血脑组织更严重的损伤: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损伤,进一步加剧大脑不可逆性损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