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振铎与翻译文学一以《小说月报》时期为主

来源 :苏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wk19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郑振铎〔1898—1958)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文学家、翻译家、编辑出版家,他在翻译文学研究领域做出过大量的贡献。五四运动时期,为新文学运动的开展,他着力引进了大量外国优秀文学作品、文学史及文学理论著作,他个人也在研究中借鉴了很多理论和方法,并运用到翻译实践中。由他担任过九年主编的《小说月报》(1923-1932),作为五四时期传播外国文学的重要阵地,记录了中国新文学第一代作家的足迹,培养和造就了一批新的学者。因此,对《小说月报》翻译文学的重视,也能够进一步补充对郑振铎翻译文学的评价,使之更加完整全面。  本文从《小说月报》时期出发,分析五四前后郑振铎的一系列重要翻译思想以及翻译活动。第一章介绍了五四时期西学东渐的文化背景以及郑振铎翻译思想形成的过程;第二章侧重通过在二十年代,郑振铎发表的有关翻译问题的文章,来分析归纳其翻译思想,主要可分为三个部分,译文学书的基本问题,“奶娘”的作用与职责以及文学翻译的规范和方法;第三章通过郑振铎《小说月报》主编的身份,评定他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的翻译实践,并从译介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角度上,分析翻译实践所呈现出来的特点;第四章从现代文学的发展以及对新一批作家的影响角度,评定郑振铎在五四时期的文学地位。
其他文献
随着近些年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云计算、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等也获得更多发展机遇与挑战.大数据背景下引发新一期的技术革新.所以,这就提升了大众对技术创新与发展的需求,为
文章将从汉语副词“还、又、再”与泰语“IK”入手,对汉语副词“还、又、再”与泰语“IK”的语法结构和语义功能进行比较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运用偏误分析法对调查问卷中收集
新课程背景下,强调师生要正确认识到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In the context of the new curriculum, teachers and students should emphasize the correct understand
期刊
Malus hupehensis(Pamp.) Rehd. is a widely cultivated rootstock in China. We studied the effect of three NO3-/NH4+ ratios(100/0, 50/50, and 0/100, molar basis) a
随着无人机技术的发展,地面控制站系统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地面控制站系统能够为无人机的飞行提供准确的遥控指令,将其所反馈的数据信息保存和收集,地面控制站系统的好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互联网技术在各个领域中得到了极大的普及,随之而来的信息数据的数量也越来越庞大.企业在应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需要对这些庞大的信息数据进行有效
学位
会计与审计是公司企业运营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经济管理和经济监督活动,在新中国建立以来,经济发展的水平不断上升,经济发展质量也不断提高,随着改革开发的不断深入,对于公司企
近年来,我国各个地区经济之间相互的带动和影响的水平不断提升,而作为这一形势发展的重要前提之一,就是我国交通行业的发展和昌盛.与此同时,我国的市政道路桥梁工程作为我国
本文从计算机网络远程通信与网络远程控制两个角度,对计算机网络远程技术进行分析,介绍以上两种技术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情况,从而更加深入的了解计算机网络远程技术的特点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