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语境下麦卡锡《血色子午线》中“去中心化”的人类主体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ds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马克·麦卡锡的长篇小说《血色子午线》以其对人性道德残酷的冷漠态度,成为美国20世纪反人类中心主义文学的领衔之作。叙述者用怪异可怖的冷静口吻讲述一个血腥弥漫的故事,并以镇定自如的讽刺加持,直接与人的死亡进行对峙,拒绝给故事本身和读者留下任何希冀。小说将人类主体的形象急剧矮化,使其沦为一种短暂的,偶然的,临时的,无效的和荒唐的现象,该手法与自启蒙运动以来对人类主体这一构建性概念发起最猛烈攻击的后现代主义思潮产生激情共鸣。本文探究了小说对人类中心性这一伪概念的残酷鞭挞,力图构建使小说人物深受其害的自我主义与当代美国种族分裂痼疾和持续的海外干预行为之间的联系。同时,本文也在更广泛的层面试图破译小说对整个自我膨胀的人类主体用科技武装役使自然的企图发出的警示信号。本文揭示了麦卡锡用以拆解围绕着人类主体影响力和持续性的种种虚构话语的多样化创作手段。习惯了拥有控制力,敏感性和主动权的传统全知叙述主体的读者,不得不和小说中对叙述任务毫无兴趣的叙述者妥协,接受缺乏信息性,组织性和深刻性的叙述。同时,渴望文本知情权和把控力的读者主体也因其将文本主题化的无效尝试而受到不事交流的叙述者的持续嘲讽。小说人物的身份特征都经历了模糊化处理,名字,样貌,情绪尽数剥夺,如幽灵般穿行在广袤漫长的旅程,心理活动也被完全隐藏。小说没有造就任何英雄式人物,死亡的发生没有笼上相应的悲剧色彩以供讴歌英勇的命运的受害者或企图激起悼念的同情心。吞噬一切的暴力占据中心,人类的瞬时性不得不臣服于暴力的永恒性,相形之下,人的存在显得微不足道,其死亡也不足惋惜。人的显著性经历残酷降等的同时,人类进化的历史成果也遭到质疑,小说力图将人还原为野蛮的,骚乱的,狂暴的,未开化的根本状态,强调其惊人的向原始的动物性的倒退式趋近,迟钝的语言使用和沟通能力等。人类主体被从视线焦点放逐,庞大自然景观的无所不在的力量开始被感知,被畏惧。自然凭借残忍无情的生命力和无所不及的统治力将人和动物一并牢牢制约,使其蒙受自然任意施予的苦难,人类将自然纳入自己的想象力和决定权的企图由此显得可笑又可悲。人类役使客观自然的决心在人类社会中亦有衍生情结:占主导地位的社会群体无法与拥有与其经验,意义,价值观不兼容的其他社会群体共处,并且只承认能够在主流意识形态框架下被阐释和证实的信仰。人类社会内部的对立与混乱接踵而至,对他者(包括性别上的他者)的杀戮肆虐其间。受到外部自然环境和内部群体斗争的双重胁迫,人类主体对自我主导,自由意志的幻觉遭到攻讦,不得不面对其自由选择的权力不再完整的事实。鉴于目前世界政治和文化图景,《血色子午线》给人类发出了一记危险预警,使其警惕自我主义的恶性膨胀将致使人类再无法对人与事物,与他者,与自我的关系形成清晰而恳切的认知。对于由“天定命运”精神扶持的白人至上主义风靡的美国,对于亟需抛弃自然役使策略的人类群体,《血色子午线》都对其命运做出了预言式判断。
其他文献
回忆了铅酸蓄电池专家吴寿松老先生关心中国胶体蓄电池发展的几个事迹,肯定了他对中国胶体蓄电池发展所作的重要贡献,对中国胶体蓄电池发展提出了希望。
上班前刚充过电的电池,下班时突然没电了。冬天里,很多人都在抱怨着自己的电动车电池质量差。
<正>随着改革开放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逐步进入社会转型期。从国际上各个国家的发展历程来看,社会转型期是一个国家的"黄金发展期",但同时也极易发展成为"矛盾显现期",
随着新能源的渗透率越来越大,电力系统缺乏惯性和阻尼的问题引起了学者的注意。为此,模拟同步电机为电力系统提供惯性和阻尼的虚拟同步发电机控制被提出。当光伏的装机容量达
"抓大放小"是我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又一重大举措.金融业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其对中小企业的资金支撑作用将是至关重要的.本文提出了在现阶段商业银行在自身向商业化经营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