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镇化步伐的加快,使得城镇建设用地迅速扩张,大量占用耕地,耕地资源现状堪忧;农村人口不断涌入城镇的同时,闲置的农村建设用地利用粗放甚至在扩张。因此,以耕地占补平衡为原则,把闲置的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复垦成为耕地,变成建设用地置换指标,放在市场上跨区域交易,供给建设用地需求大的城镇建设占用耕地使用,才是当务之急。然而,从目前已经实施试点的重庆看来,试点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交易主体不明确、交易价格欠合理、交易规则不完善、交易保障不全面等。因此,把握内在机理,研究建设用地置换指标跨区域交易机制,很有必要性和重要意义。本文采用文献检索法和系统研究法研究建设用地置换指标跨区域交易,研究对象具体是指市域统筹下,建设用地置换指标跨区县(市)交易机制。总体而言,本文的文章构架为:先构建建设用地置换指标市域统筹下跨区县(市)交易机制框架,再重点分析框架内的交易参与主体、指标基准价格,交易运行规则、以及交易的保障监管,最后将之可行地模拟应用于徐州市。各章节的写作思路为:第一章绪论:首先,介绍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其次,综述国内外有关土地发展权转移、重庆地票制度、指标收益分配、指标交易价格的研究,并对这些已有研究的优点和不足作适当的评价;最后,从研究目标、研究内容、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五方面来介绍本文的研究方案。第二章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对农村建设用地整理、置换指标、跨区域交易三个主要概念进行界定;详细阐述系统论、供求理论、价格理论、制度变迁理论、产权理论、土地发展权交易理论、排污权交易理论,它们是本文全文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三章建设用地置换指标配置模式现状及剖析:先分析建设用地置换指标配置模式种类,再分析建设用地置换指标配置模式特点,最后分析建设用地置换指标配置模式优缺点。第四章建设用地置换指标跨区域交易机制:从交易参与主体、指标基准价格、交易的运行规则、交易保障和监管四个方面,构建建设用地置换指标的市场配置模式——建设用地置换指标市域统筹下跨区县(市)交易机制框架。首先,从指标的交易必要条件、需求方、供给方、中间方和中介方五方面来分析交易参与主体,得出的结论是跨区县交易发生的必要条件是土地极差地租,具体体现在建设用地供需错位明显;建设用地置换指标市域统筹条件下,跨区县交易的需求方可以是来自于建设用地供需缺口为正的区县;供给方可以是建设用地供需缺口为负的区或县;中间方是城乡土地产权交易所;中介方是地级市政府、土地管理部门和市场中介机构。其次,分析置换指标的政府指导价格,先借鉴土地价格评估方法,选择合适的指标价格评估方法,然后通过分析补偿与最低收益分配主体和对这些主体的具体分配方案,来分析指标生产成本和平均利润,并重点分析了耕地发展权的价格,以此来确定政府指导价格,得出的结论是置换指标政府指导价格可以采用成本逼近法,由指标生产成本和平均利润构成,即基准价格等于耕地发展权的补偿、房屋所有权补偿、农民和农村集体的最低收益、拆迁整理复垦成本、税费、利息、政府投资指标生产的平均利润之和。再其次,从指标单位面积及规模、交易平台、交易模式及层次五个方面来分析指标交易的运行规则,得出的结论是建设用地置换指标市域统筹下跨区县交易的单位面积可以设置成一定时期内地级市内成交土地面积的平均数的倍数;年度总交易规模由整个市域的建设用地供需缺口决定,即交易总规模等于市建设用地供需正缺口与市建设用地供需负缺口的平均数;置换指标的使用数量等于购买的置换指标数量与转换率的乘积,转换率根据置换两地耕地质量差异决定;置换指标交易市场可以从一级市场逐渐向三级市场发展和深化。最后,从完善指标中介市场、建立交易预警体系、制定交易法律法规、注重公众参与和监督四方面来研究指标交易的保障和监管。第五章徐州市建设用地置换指标跨区县交易的模拟应用:先从社会经济条件和指标跨区县交易必要性两方面分析徐州市区域概况,在分析跨区县交易必要性时,第一步先分析徐州市建设用地城乡置换的必要性,第二步再分析置换指标跨区县交易的必要性;最后因地制宜,从指标定价、指标规模、交易平台三方面制定徐州市置换指标交易方案,并以实地调查的意愿等情况来佐证模拟方案的可行性。第六章研究结论和展望:小结文章的研究结果,并总结本文的可能的创新与不足,并根据文章的不足之处,对今后可以进行更深入研究的领域进行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