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中国—南亚命运共同体”的理论与实践

来源 :云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ming_7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立足于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人类共同价值,基于全球化思想、共同体思想、马克思主义思想以及中华天下观,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致力于实现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中国-南亚命运共同体”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对前者这样一个地区命运共同体的研究,本文基于地区与世界、地区与国家、国家与国家关系,从理论逻辑、思想起点、历史基础三个方面,对“中国-南亚命运共同体”的理论进行阐述,从我国与南亚国家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围绕“中巴经济走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尼印经济走廊”三大经济走廊和“海上丝路”通道建设,以及其他多边、双边合作等层面,对打造“中国-南亚命运共同体”的理论与实践展开研究。从结构和内容来看,本文首先回顾和归纳了国内外关于共同体、全球化、命运共同体、古代丝绸之路中国-南亚段、中国-南亚“一带一路”共建的研究。通过对已有研究的分析,本文认为打造“中国-南亚命运共同体”这一命题,具有深厚的历史基础和理论基础,既是源远流长的中国-南亚国家历史关系在当代升华的必然选择,也是若干相关理论在新时代不断丰富发展的思想结晶。接着,本文基于对“中国-南亚命运共同体”理论的详尽阐释,重点从中国-南亚的互补需求、外交关系、区域合作等视角,分析了打造“中国-南亚命运共同体”的理论内涵和现实基础、内在前提和客观条件。本文把打造“中国-南亚命运共同体”这一命题寓于“一带一路”建设之中,以中国-南亚共建“三走廊一通道”为重点考察对象,分别就建设背景、规划实施、推进成效等进行了论述,评估和探讨了“三走廊一通道”建设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方向,从而通过对中国-南亚合作的具体实践,进一步深入解析打造“中国-南亚命运共同体”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最后,本文从强化共同利益、打造共同责任、凝聚共同价值观三个方面,对实现“中国-南亚命运共同体”的路径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建议。从学术贡献来看,一是本文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等多个角度,较为全面地研究了“中国-南亚命运共同体”这一理论命题,对于深化中国-南亚合作研究、地区命运共同体研究,有一定理论价值。二是本文研究注重定性研究和数据分析相结合、文献分析与实地考察相结合,在广泛搜集、占有各类相关文献资料的同时,先后考察了孟加拉国达卡专区、印度西孟加拉邦和斯里兰卡西部/南部省。遗憾的是,由于种种条件局限,实地考察的面还不宽,调研的深度还有欠缺。三是本文涉及的理论范畴广,学科领域多,具有较强的跨学科研究特征。而关于存在的不足方面,本文尽管在研究、写作过程中得到了导师以及学校内外一些著名学者的指导,但是在宏观把握、深度分析上,还存在明显不足,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提高。
其他文献
随着分布式电源(DG)接入配电网,传统配电网演变为有源配电网,配电网中的网-源矛盾逐渐突出,网-源两方面都存在互不兼容、相互排斥的问题,阻碍了有源配电网向智能配电网的升级。因此,构建配电系统网-源兼容的策略势在必行。围绕网-源兼容面临的问题,学术界与工业界提出了诸多解决思路与方案。其中,针对故障场景,应对DG接入的有源配电网保护能力已有大幅提升,但从充分有效利用DG的角度来看,网-源间的协调控制尚
学位
有机化合物具有数量庞大、易于修饰的特点,在光电领域的应用得到广泛的关注。近年来,有机发光材料在分子合成、发光机制以及应用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的研究进展。随着研究的深入,新型高效的有机固态发光材料的开发设计,有机分子结构与固态发光性能的构效关系的探索,都具有重要的学术和实际应用价值。本论文选择马来酰亚胺作为构建有机发光分子的骨架,利用其易于修饰的化学特性,在改变取代基及取代基位置;使分子结构平面化;引
表皮毛是一种形态多样且在不同植物体中行使多种功能的表皮附属物,在植物与环境如增强光的反射、调节叶片热量平衡,光量子辐射拦截、抵御病原菌侵袭等的相互交互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对于表皮毛发育的起始及调控机制在双子叶植物中研究较为深入,且发现在不同的双子叶植物中具有相似的调控机制。而最近的研究表明,该调控机制在单子叶植物中并不适用。因此利用水稻研究其表皮毛形成及相关的调控机制对进一步剖析单子叶植物表皮毛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优良的菌种是发酵法生产L-亮氨酸的决定性因素,也是衡量其是否具备工业化价值及发酵成败的关键。本研究根据L-亮氨酸生物合成特点,在选育获得L-亮氨酸的产生菌谷氨酸棒杆菌ML04(Corynebacterium glutamicum ML04)基础上,进一步采用原生质体诱变选育及系统代谢工程育种相结合的方式对L-亮氨酸的生物合成途径、调控系统、分泌系统进行研究,选育获得一株高产L-亮氨酸的工程菌株,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