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皮[Clausena lansium(Lour.)Skeels]为芸香科黄皮属植物。多产于中国南方,在我国的种植历史有一千五百多年。现有研究表明从黄皮果核中提取分离出来的黄皮新酰胺具有杀菌活性,但对于其杀菌作用的研究并不深入。本文通过室内生物测定较为系统的测定了黄皮新酰胺的抑菌活性,并进行了盆栽和离体叶片试验。选取水稻纹枯病菌为供试对象,初步探究了黄皮新酰胺的抑菌机理,结果如下:1、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黄皮新酰胺对多种植物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毒力。生测结果表明黄皮新酰胺对十多种植物病原真菌均有较好的抑菌活性,其中对水稻纹枯病菌,油菜菌核病菌,草莓灰霉病菌效果最好,EC50分别为2.99μg/mL、10.98μg/mL、4.30μg/mL。活体组织和盆栽试验表明黄皮新酰胺800μg/mL对水稻纹枯病,油菜菌核病,草莓灰霉病具有良好的室内药效,其治疗作用优于保护作用。但黄皮新酰胺对专性寄生的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效果不佳。2、借助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黄皮新酰胺对水稻纹枯病菌菌丝形态和超微结构的影响。扫描电镜观察发现:未经黄皮新酰胺处理的水稻纹枯病菌,菌丝饱满,纤细,分支均匀,表面光滑;经过5μg/mL黄皮新酰胺处理后,菌丝出现明显的不规则膨大,生长点异常,菌丝生长速度变慢而且杂乱,菌丝绝大部分出现塌陷,皱缩现象,并有内含物外渗。透射电镜观察发现,未经黄皮新酰胺处理的菌丝,细胞形态规则,结构完整,细胞壁规整均匀且颜色较深,原生质分布均匀,细胞核清晰可见,细胞膜以及细胞器膜结构清晰;经5μg/mL黄皮新酰胺处理后,细胞壁出现不规则破损,细胞核结构不清晰,未见明显的核膜界限,细胞器模糊,细胞器膜结构不完整,部分细胞器内含物外渗,出现空腔。3、利用电导率仪测定了不同浓度的黄皮新酰胺对水稻纹枯菌细胞膜透性的影响,发现不同浓度黄皮新酰胺处理后,病原菌相对电导率明显高于未处理的相对电导率,并且药剂浓度越高,相对电导率越大。利用液相氧电极测定黄皮新酰胺对水稻纹枯病菌呼吸作用的影响,发现黄皮新酰胺对菌丝呼吸作用有一定影响,但是抑制作用不如对照药剂抗霉素A效果显著。经不同浓度黄皮新酰胺处理后,几丁质含量与对照相比分别下降了24.08%、40.03%、55.00%;胞外多糖含量与对照相比分别上升了11.40%、12.04%、15.64%。经低浓度(2.5、5.0μg/mL)黄皮新酰胺处理后,还原糖含量与对照相比分别下降了4.50%、15.20%。经高浓度(10.0、20.0μg/mL)黄皮新酰胺处理后,还原糖含量与对照相比分别上升了44.03%、96.52%。另外黄皮新酰胺对水稻纹枯病菌细胞核的产生也有一定影响。低浓度药剂处理会刺激菌核产生,高浓度药剂处理会抑制菌核产生。未经药剂处理时,菌核一般产生于培养皿边缘部位,药剂处理后,菌核产生部位逐渐向皿中心靠拢。综上,本试验测定了黄皮新酰胺的抑菌活性,并通过活体试验测定了黄皮新酰胺对水稻纹枯病,草莓灰霉病,油菜菌核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选取水稻纹枯病菌为研究对象,通过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并结合生理生化结果初步探究黄皮新酰胺对水稻纹枯病菌的作用方式为破坏了其细胞膜的结构,进而对其物质吸收利用造成了影响,干扰了细胞代谢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