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步步深入,世界经济进入一个相互依赖的时代。然而,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在战后依然没有改革,反映在国际贸易领域,即形成不平衡的国际贸易发展格局。在战后的世界贸易体系中,尽管各个国家的贸易地位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变迁有所起伏,但总体格局并未出现根本性的扭转:发达国家依旧垄断着国际贸易的主导权;发展中国家也并未因为主权国家的纷纷独立而在经济上摆脱依附、被动的局面。
在GATT/WTO多边贸易体制下的农产品自由化进程是举步维艰的,发达国家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利益冲突错综复杂,表现在谈判过程的一波三折以及国家间频繁的合纵连横。现实中林立的贸易壁垒与传统理论中各国理应选择使福利最大化的自由贸易政策的结论相左。
本文以政治经济学的观点来解释理论与现象的相悖,重视不同利益主体在政策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以及不同的政策选择导致不同的收入分配效果,从而试图解释现实和理论之间差距的结症。在此基础上,尝试以这种方法从两个层次——国际和国内,分析现实问题:
1、多边贸易体制下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的困境。本文认为在GATT/WTO框架下进行的谈判是国内政策制定过程的延续,不应把国内和国际的两个过程割裂开来。而政府处在国内政治和国际压力的夹缝中根据自己的目标函数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国际政策和国际规则就是在这三方不同力量冲突、化解和妥协的过程。因此不难想象,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的过程绝不可能是个一帆风顺的过程。
2、我国的农产品贸易政策的形成过程。以一个概括的双层博弈框架模型,结合政治经济学方法分析这个过程,重点考察了国内外不同利益主体在政策形成中的作用机制,以及GATT/WTO等国际贸易体制规则等外部约束对这一过程的影响。对我国的实证分析表明,中央政府在政策的制定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处在基层的农民阶层受文化的、机制等条件的限制,无法进行充分的利益表达。这些弊端造成了我国农业政策在一定范围内的“贬值”和失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