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自传中“我”的形象

来源 :华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IWEIN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沫若自传》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部长篇自传,集自传、回忆录、游记、日记各种体裁于一身,具有较高的价值和意义;在自传中,作者塑造了一个现代自我的主体形象,其自传文学的叙事也成为中国自传文学叙事的典范。本文以《沫若自传》为研究对象,通过四大部分来对郭沫若自传作多层次的观照,同时推动对郭沫若的深入研究:  第一部分:从研究与创作两方面对郭沫若自传进行整体观照。郭沫若自传写作主要集中在20年代末到40年代末前后近20年的时间里,而对其自传的研究基本上与创作同步。在近80余年历史里,对该领域的研究逐步细化,研究空间不断拓展。此外,笔者通过郭沫若自传创作历程探究其写作自传的缘由:首先,集团利益驱使,回应鲁迅对创造社及同人的批评,这是直接原因;其次,为生活所迫,获取稿费;再次,名人效应,众人瞩目;最后,对其革命身份的自我求证,这也是对诗歌中主体形象塑造的延续。  第二部分:现代主体“我”的形象塑造。自传中主体的言说带有鲜明的感情色彩,“我”是作者对客观主体的一个主观表征。围绕着对自我形象的建构,竭力塑造一个理想中的“我”。“叛逆者”是作者对自我身份的认同,这是一个敢于挑战权威,勇于争取自己权力的主人公形象。同时,这也是一个发展中的、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对与之相关的人事描写渗透着作者的主观情感和个人价值取向。  第三部分:大我与小我的密切结合。《沫若自传》中既有生活化的私人叙事,也有宏大的历史叙事,“这样的社会生出了这样一个人”,或者“这样的人生在这样的时代”;对应于这两种叙事,《沫若自传》中既塑造了个性化的个体形象,也有自觉维护的集体形象。  第四部分:郭沫若自传的叙事技巧。自传的核心是真实,但是另一方面作者也会借助于一些叙事技巧来打造理想自我形象。作者以第一人称的视角用现在之“我”观过去之“我”,自省意识贯穿于自传始终,展示了传主内心的起伏变革。自传以记述作者生平事迹为主,但是并不是事无巨细,作者通过叙事文本的时间速度来操作聚焦方向,体现蕴涵于其中的文化密码。
其他文献
事量词是汉语量词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物量词相比,事量词的语义功能和句法性质似乎十分简单,但实际上,事量词及其构成的事量短语不仅与事件的计量、指称表达密切相关,同时也深
王小波在小说和杂文中多次提到,他理想的生活应该是“有趣”和充满“智慧”的,这一点在批评家那里也形成了共识。在特立独行的姿态背后,王的写作风格也尤为明显,戴锦华精辟地概括
《大家》于1999年正式推出了“凸凹文本”栏目刊登作品,意在解放被体裁束缚的文学创作,使文学的表达有了更广阔的天地,这一理念的提出获得了文学界的广泛好评。随后许多作家纷纷
语言结构映射了人类认知世界的概念结构。且语言与其文字系统之间具有一种优选关系,文字应与语言的特性相匹配,因而从文字的特点可以反推语言的特点。记录汉语的汉字是表意文
本文以文学史料与文本细读相结合的方式对陈忠实及其文学创作进行梳理和阐释,以作家的生命历程和他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学创作的关系为基本线索,对其文学道路及其创作进行考察,从
对于小说集的编选,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至今,都不是一个陌生的话题。在浩渺如烟的文学史中,就是因为作家不断的文学创作,一部部的文学作品不断产生,整个文学史才得以前进。每一部
江西文学发展到北宋达到了巅峰,宋室南渡後,江西文学继续发展,取得了相当高的成就。其散文创作成就突出,具体表现为作家众多、作品繁富、质量较高、特点鲜明。但面对如此豊富而有
《红楼梦》、《儿女英雄传》、《语言自迩集》、《小额》、《骆驼祥子》、《四世同堂》、《龙须沟》、《茶馆》、《评书聊斋志异》、《京味小说八家》是以北京官话为主要特征
目的探究青川产北柴胡种子的劣变机制,揭示其不耐贮藏的原因。方法采用人工老化的方法处理柴胡种子,并分析老化过程中种子的抗氧化酶活性、电导率和营养物质量变化。结果随老
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2006年9月18日在陕西省部分民办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民办高校要高度重视并切实加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逐步建立健全党建和思想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