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革判词研究

来源 :南昌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van_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自古以来的裁决文书都是以书判这种形式留存至今,《名公书判清明集》(以下简称《清明集》)是一部收录南宋时期司法官所作的473篇判词的实判集,吴革作为南宋时期有名望的司法官,其在《清明集》中的所辑27篇判词。在南宋时期,吴革由于出生理学、儒学世家,父亲在宋朝廷政评优异,因此腐败之风难以影响他,保持清明,造福一方,因此被称为“名公”。吴革在当时积极投身于司法实践之中,在判案时作风公正,因此将其在南宋时期所断的典型案例收录《明清集》中,以书判的形式将其法律思想幸存于世。师从理学大家刘克庄,为刘弥正师门门人,刘克庄的理学思想对吴革的书判影响深远。吴革的判词如实反映吴革的从官经历、理学观念、法律素养甚至于宋代的司法背景和社会的诉讼风貌,是研究宋代历史极为珍贵的资料。本文第1章绪论部分主要从吴革的生平、判词量、个人影响力、《名公书判清明集》的研究现状、士大夫的法律思想和理学观念研究现状等方面来探讨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第2章则讲述吴革的从官经历、从学经历和其书判概况,探究吴革在南宋时期的影响力以及书判的大致情况;第3章表述了吴革判词分类辨析,主要从吴革判词的案由分类为土地纠纷案件、立继案件以及涉及女性案件,在每类案件中总结其特点;第4章论述了吴革的司法审判原则,论述了吴革判词中的所体现的时效原则、证据辨析原则、法理兼顾原则、息讼原则;第5章讲述了吴革理学法律思想,从吴革判词中对人性、诉讼的态度以及对德刑、礼法的关系进行考量,辨出吴革判词中所蕴含理学法律观的特点;结语部分对全文进行总结出吴革书判理念。
其他文献
商业贿赂是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一种畸形的竞争方式,它的出现破坏了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导致资源配置的扭曲,侵蚀经济体系或政府系统的正常运行,因此在许多国家受到规制。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民营企业家的经济实力与社会声望的日渐提升,民营企业家群体开始尝试探索更多政治参与的途径。如何将民营企业家团结引导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势必成为中国共产党巩固执政基础并构建和谐社会秩序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此过程中,政治吸纳成为中国共产党团结引导民营企业家的一个重要方式,而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型政治安排方式——民营企业家政府挂职,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政治吸纳形式。然而学界对于民营企业家政
最近几年随着网络的普及信息技术的发展,各种电子产品迅速发展,对电源管理类的芯片的需求也急剧增长起来。电源管理芯片是电路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主要职责是对能量进
一直以来,英语课堂沉默的现象早已成为了广大英语教师的关注焦点。在高中课堂互动中,总会有沉默的学生。这不仅影响英语教师教学的顺利进行,而且也阻碍学生的口语能力和交流
激光清洗是利用高能量激光去除基体表面附着物的表面工程技术,最早应用于微电子领域。由于其绿色、高效、高精度等技术优势,逐渐在模具、建筑、航空航天、高铁等领域示范应用
随着国家政权的向下渗透和市场经济的影响,乡村社会正发生着结构性变化,逐渐从传统的乡土社会转变为后乡土社会,社会结构变迁中的乡村社会矛盾与纠纷越来越繁杂,呈现出一种新
人们对基于位置服务需求的增加,使得在室内条件下的位置感知技术成为当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室内测距技术作为室内位置感知技术中最重要的部分,结合目前广泛部署的无线局域网对其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无线局域网中的信道状态信息(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CSI)以其细粒度的优势逐步成为室内测距技术的主要研究对象。由于CSI相位中存在的误差模型过于复杂,目前的技术不能完全消除
随着集成电路行业的不断发展,IC(Integrated Circuit)设计数字部分的复杂度越来越大,芯片规模成比例增加,每个芯片上的IP(Intellectual Property)核也越来越多,给IC设计的质量保证和周期都带来巨大挑战。验证是芯片设计环节中至关重要的一步,关乎流片成功与否,但传统验证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如今芯片验证规模的要求,据统计,芯片从设计开始到完成的整个过程中,大约70%的时
moire放大器,一般为具有周期结构的显示层及基底层组成的光学成像装置,透过该装置,可以观察到具有立体动态效果的放大moire图案。本文介绍了微透镜阵列作为显示层及微图形阵列作为基底层的moire放大器结构,并深入分析和讨论了该moire放大器的静态及动态成像特征,这些成像特征使moire放大器广泛应用于防伪、姿态估计、传感等领域。目前发展的moire放大器的设计分析方法主要分为两类:集成成像方法
群智感知(Mobile Crowd Sensing,MCS)将用户携带的移动终端设备作为基本感知单元,依托众多用户组成大规模感知网络,从而完成一些仅依靠个体很难实现的复杂感知任务[1]。然而,服务平台选择参与者时通常会受到预算及时间的限制但其对数据质量有着较高要求。此外,不同区域用户数量存在差异,不同用户之间完成感知任务所付出的努力、履行合约的能力以及自身偏好等均有较大不同,从而对任务完成率和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