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震旦纪-寒武纪是地质历史时期中一段特殊的转折时期,这一时期伴随着很多重大地质事件的发生,例如古大陆的裂解、重组,全球大氧化事件,生物大爆发,古海洋氧化等。连续稳定分布的震旦系-早寒武世地层在扬子地台广泛分布,为这一特殊时期有机质生物来源、古海洋环境及有机质富集模式的研究提供了保障。位于上扬子区的四川盆地钻井揭示了厚度巨大的寒武系麦地坪组和筇竹寺组泥页岩沉积,而震旦系陡山沱组则主要位于四川盆地周围的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震旦纪-寒武纪是地质历史时期中一段特殊的转折时期,这一时期伴随着很多重大地质事件的发生,例如古大陆的裂解、重组,全球大氧化事件,生物大爆发,古海洋氧化等。连续稳定分布的震旦系-早寒武世地层在扬子地台广泛分布,为这一特殊时期有机质生物来源、古海洋环境及有机质富集模式的研究提供了保障。位于上扬子区的四川盆地钻井揭示了厚度巨大的寒武系麦地坪组和筇竹寺组泥页岩沉积,而震旦系陡山沱组则主要位于四川盆地周围的城口、遵义等地区。前人对于这三套泥页岩样品的研究多集中在常规地球化学分析(总有机碳、热解,基础分子地球化学分析)。本文收集了四川盆地资阳威远地区、高石梯-磨溪地区寒武系钻井岩心样品,城口、遵义地区陡山沱组露头样品,综合利用生物标志化合物组成分析,有机碳同位素组成,元素地球化学分析结合镜下生物化石观察等方法,确定了研究区震旦系陡山沱组,寒武系麦地坪组和筇竹寺组生物来源,沉积时古海洋环境及有机质富集的主要影响因素。此外,还建立了四川盆地与扬子地区从浅水台地、斜坡到深水盆地区的地层对比格架。研究表明,四川盆地在震旦纪-早寒武世发育一个非常繁盛的海洋生物群落:藻类(绿藻,红藻,金藻,沟鞭藻,硅藻或者它们的祖先)、海绵动物以及蓝细菌生活在浅海的透光带,而一些厌氧的光氧化α-变形菌生活在缺氧的底部水体中。此外根瘤菌及一些具有偏负碳同位素的甲烷氧化菌也对三套黑色泥页岩有机质具有贡献。氧化还原敏感元素及分子标志物分析发现,资阳威远地区德阳-安岳裂陷内麦地坪组沉积于较强的局限海环境,干旱的气候条件造成水体盐度升高,水体分层,底部水体为缺氧的还原环境。由于营养物质有限,加上水体盐度较高,限制了生物的繁殖,因此麦地坪组沉积时古生产力不高,保存条件成为影响有机质富集的主要因素;而在筇竹寺组开始沉积时,扬子地台发生大规模海侵,广海洋流带来了丰富的营养物质,为藻类等初级生产力勃发提供了物质基础,古生产力明显提高,因此高的海洋生产力是造成筇竹寺组底部高有机质丰度的主要因素。通过有机碳同位素分析以及镍、钼金属矿层和“硅磷段”标志层对比,建立了四川盆地与扬子地台筇竹寺组和麦地坪组地层对比格架。四川盆地的麦地坪组与扬子地台内陆架的肖滩和沙滩剖面中的朱家箐组,宽川铺组,外陆架三峡地区艾家河剖面的鄢家河组,上斜坡地区贵州松桃地区留茶坡组以及下斜坡和盆地相中的留茶坡组上部相对应。而筇竹寺组与石岩头组,郭家坝组,水井沱组,九门冲组和牛蹄塘组相对应。
其他文献
精确刻画煤层气藏基质系统孔隙内气水分布特征是正确评价气体从基质系统向微裂隙系统传输能力的必要前提。在煤层气漫长的地质演化过程中,煤岩有机组分的热氧化程度、沉积环境、地质埋藏历史均会影响煤岩基质孔隙发育特征与气水分布。因此,开展不同煤阶煤岩基质孔隙发育特征研究很有意义。常规煤层气藏开发理论仍以浓度差为驱动力的Fick扩散理论描述气体从基质系统向微裂隙系统的传质过程,然而煤层气主要成分为甲烷,内部没有
超临界二氧化碳(SC-CO2)压裂作为具有较好前景的无水压裂技术,具有环境友好、储层伤害低、提高油气产量等优点,同时也存在携砂困难、施工条件苛刻、施工成本高等缺点,目前仍处于室内实验和理论研究阶段。以往SC-CO2压裂研究,未充分考虑SC-CO2与岩石之间的固体(M)-流体(H)-热学(T)-化学(C)耦合作用对岩石断裂的影响,也未考虑裂缝扩展过程中的CO2相态变化,导致SC-CO2诱导裂缝扩展机
全波形反演(Full waveform inversion:FWI)理论旨在利用地震波传播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特性定量解译地下介质参数。然而,FWI是一种非线性性质极强的模型参数逆向重建问题,在初始输入不准确、数据频段缺失的情况下极易陷入局部极值,无法得到全波数反演结果。本论文采用理论分析与数值测试相结合的方式开展高精度反演方法理论研究,从本质上探索空间波数的影响因素,进而有针对性地对不同波数信息进行
随着我国油气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旋转导向钻井系统是“提速提效”、“增储上产”的重要保证。目前,在我国油田开发所使用的旋转导向系统仍以进口为主,因此,通过开展旋转导向系统信号传输与指令识别关键技术研究对进一步掌握旋转导向关键技术、实现旋转导向系统的自主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旋转导向系统分为实现井下测量数据上传以实时得到井下仪器工作状态的信号上下传输系统及测量系统的“上闭环系统”和导向偏置执行单元根据
煤岩气藏具有低渗透率、低孔隙度等特征,必须进行水力压裂改造才能获得有经济效益的产量。但煤层气井在生产过程中因为初次裂缝的导流能力降低,逐渐失去生产能力。重复压裂是恢复气井产能的一种有效技术,由于煤岩比较松软,天然裂缝发育,各向异性严重,以及初次水力裂缝的存在和前期生产活动的扰动,重复压裂产生的裂缝(简称二次裂缝)形态非常复杂。目前,现场的应用研究远超前于理论研究,对煤岩力学性质的各向异性,初次压裂
致密砂岩油藏储层物性差,微观孔隙结构与渗流规律复杂,压裂后弹性开发产量递减快,采出程度低,缺少有效的提高采收率方法。本文以松辽盆地北部致密砂岩储层为对象,开展了储层物性与渗流特征、吞吐渗吸采油机理、压裂渗流规律及合理能量补充方式研究,取得了以下几点结论与认识:基于压汞、X衍射、薄片及敏感性评价等实验分析,明确了松辽盆地北部两套致密砂岩储层的渗流能力贡献均主要来自亚微米级以上孔喉,且存在中等偏强的水
在低温宽温域呈现高超弹应力(强度)的形状记忆合金,在航空航天等领域有着潜在的应用背景,例如,登月车或火星探测器要求形状记忆合金在-190℃–+60℃范围内服役。然而,现有形状记忆合金难以满足此需求。本文通过调控设计成分,采用熔炼、锻造、拔丝及退火(传统冶金方法)制备了多种低温宽温域NiTi基形状记忆合金及其复合材料,研究了它们的微观组织及在不同温度下的力学性能,获得了在低温宽温域呈现高超弹应力的N
低渗透致密储层是近年来我国油气勘探开发的重要突破点之一。西湖凹陷花港组储层属于低渗致密储层,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油气资源,由于研究区储层非均质性强、物性差、束缚水饱和度高、电阻率低,气水关系复杂等原因,储层和含气性评价面临诸多难题。本文依据岩石学,矿物学,地球化学等技术方法与手段,对西湖凹陷A、B、C三个井区的储层岩石学特征,物性特征,微观孔隙结构及气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明确了储层特征及其控制因素,
白云凹陷位于我国南海北部深水区,目前发现的油气主要分布在凹陷周缘的斜坡上。本论文分析了白云凹陷周缘斜坡的地质特征、油气输导体系特征和油气运移机理,建立了不同类型斜坡的油气输导-汇聚模式,并厘清了白云凹陷的油气富集规律。基于斜坡的结构和构造等特征,白云凹陷周缘的斜坡可分为差异沉降型斜坡和断裂型斜坡两种类型,差异沉降型斜坡的结构比较简单,不发育边界大断裂,呈继承式发育,是洼陷和低隆起的差异沉降形成的,
本次研究以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奥陶系盐下碳酸盐岩为例,充分利用岩心观察、测井分析、实验测试等多种地质研究手段,将有机地球化学和无机地球化学相结合,给出了研究浅海台地相碳酸盐岩有机质特征及其富集机理的思路和方法,提出了相关的有机质富集模式。有机质丰度特征显示,研究区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奥陶系盐下碳酸盐岩有机质丰度较低,不属于优质烃源岩范畴。为了明确研究区有机质丰度分布情况,根据测井伽马曲线(GR)与有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