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对192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法国巴黎大学的物理化学教授让·巴普蒂斯特·佩兰(Jean Baptiste Perrin,1870—1942)一生的主要科学工作做了回顾和研究。 全文分为六节: 第一节主要介绍了佩兰所接受的教育,简要回顾了他在求学时所处的科学时代背景,主要是“唯能论”与“原子论”的争论。 第二节的主要内容是佩兰在科学研究的初期所作的工作。主要由四部分组成,分别是对阴极射线、X射线的研究、对原子结构的设想和对物理化学课的教学。19世纪末,物理学界发现了阴极射线。对阴极射线性质的讨论使物理学家们生成了以国别为界线的两大阵营:“粒子说”和“以太说”。英、法的物理学家多属于前一阵营,而德国物理学家则支持后者。佩兰设计了实验证明阴极射线带电且由粒子组成。J.J.汤姆逊对佩兰的实验做了改进,最终发现了电子并测得了荷质比,从而解决了争论。在佩兰研究阴极射线的同时还研究了X射线,并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通过对阴极射线和X射线的研究,佩兰想到原子是由更小的粒子构成的,并且构想了原子的“太阳-行星”结构。1898年,巴黎大学任命佩兰讲授当时还是新学科的物理化学。佩兰通过考察国外的物理化学实验室,在巴黎大学建立了自己的物理化学实验室,并且写出了著名的物理化学讲义——《原理》。由于他对物理化学的成功讲授,学校为他创立了物理化学教授席位。 第三节主要介绍了佩兰对布朗运动的研究。佩兰在巴黎大学讲授物理化学时,开始研究胶体粒子的运动,并且对布朗运动产生了很大兴趣。当时,爱因斯坦已经提出了布朗运动的分子运动论解释,并期待着某些学者能够给予证实。佩兰于1908年开始了一系列测量布朗运动的实验,他以精湛的实验技巧、精密的测量,在不同情况下得到了高度一致的阿伏伽德罗常数,从而证实了爱因斯坦的理论,并且第一次从实验上直接证明了原子的存在。1913年,佩兰出版了影响颇深的《原子》,受到了广泛好评。 第四节,第一次世界大战打断了佩兰的科研工作,佩兰不得不和他的科学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