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疼痛是一种不愉快的感觉及情感体验,其发病广泛,可作为主要症状或伴随症状出现在临床各科中,给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健康带来严重影响。疼痛的治疗作为一个古老而年轻的课题受到广泛关注。《伤寒论》成书近两千年,其中提出了很多有关疼痛治疗的理法方药,目前很多方药依然被普遍应用在临床中。因此,如何使用新的研究方法,从不同角度的更全面、可靠地探索《伤寒论》治痛知识,具有深远意义。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利用大数据研究方法,将传统中医《伤寒论》与信息科学结合,为中医理论及实践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本课题运用属性偏序原理生成疼痛相应结构图,通过分析疼痛相关对象和属性之间的关系,对仲景治疗疼痛的辨证思路和用药配伍规律进行总结和知识发现,以更好地指导中医临床,提高疼痛的整体疗效。方法:本课题以尊重原著为前提,以明·赵开美摹宋刻本《伤寒论》为蓝本,参照人民卫生出版社熊曼琪教授主编的《伤寒论》,对书中明确指出疼痛的原文进行合理的整理与归纳。在整理与归纳基础上,基于数学偏序表示原理生成《伤寒论》疼痛方证群、方药群结构图,并进行知识总结和发现。同理通过子块分割,进一步分析腹痛、身痛、头痛方证群、方药群结构图知识。成果:对《伤寒论》疼痛方证群结构研究得出:1)腹痛多伴随下利,呕,小便不利等伴随症状,其中腹痛伴下利以温法为主,兼见下法;腹痛伴呕吐多因升降失司,胃气不降所致,随证辨治;腹痛伴小便不利以祛邪扶正,疏利气机,水气血同治为法。2)身痛伴下利,同时见腹胀满、脉沉,提示表里同病,救里为要;霍乱身痛证治应辨寒热之多少,欲饮水否;风湿相搏身痛辨风湿轻重之异;3)头痛多伴发热、呕等伴随症状,若头痛发热并见,用六经辨证,以三阳病为多;当头痛发热不大便并见,辨小便以分表里,若小便混赤,则其痛为阳明腑实,宜攻下,若小便清,知无里热,不可下,宜解表。对《伤寒论》疼痛方药群结构研究得出:1)治疗疼痛方药出现频次最高的是炙甘草。甘草有“药中国老”之称,有“调和百药”之功,止痛常与桂枝、芍药相合。2)治疗疼痛的方剂中以桂枝汤类方出现频率最高,桂枝味辛行散走窜,性温能散寒通阳,恰好直接针对寒邪。桂枝汤原方可治太阳表证、脾胃不和兼表证之疼痛证,桂枝汤加减方可治腹痛证、肢体痹痛证等;3)疼痛方除桂枝汤组成后出现频次较高的药物是:白术,人参,大黄,干姜,炮附子,茯苓。4)腹痛方药去姜枣草后芍药、干姜频次较高,使用剂量不等,均分三个级别。5)从身痛方药可知,其病因多为外感风寒湿邪或阴阳气血受损。6)头痛方药去姜枣草后桂枝,白术,甘遂出现频率较高。7)细辛性味辛温,有祛风散寒、通痹散结、散水气之功,为治疗疼痛要药,常用桂枝、麻黄配伍。结论:本课题目使用大数据研究方法,对《伤寒论》疼痛治疗进行较全面、多层次的探析,通过属性偏序结构图原理研究《伤寒论》治痛辨证思路和用药配伍规律,为中医疼痛理论及实践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此外,本课题将《伤寒论》与信息科学结合、将中医经典研究与属性偏序大数据挖掘方法结合,为中医经典继承和创新提供一种技术途径,具有工具性和方法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