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构建信息技术与人力资源价值融合概念模型,分析供需双方信息技术采纳情况及信息技术与村级卫生服务融合情况,测量信息技术对村级卫生人力的替代程度,明确价值融合下的村级卫生人力需求的影响机制,找到影响村级卫生人力需求的关键点,为应对村级卫生人力新时代挑战寻求符合现代化发展趋势的创新思路,为最大化满足农村居民对村级卫生人力的需求提供理论支撑与科学依据。【方法】(1)文献研究法:通过文献研究与政策收集,明确国家宏观环境对村级卫生人力的新时代要求,初步确定信息技术与卫生人力资源价值融合维度。(2)理论分析法:运用要素流动与集聚融合、服务生产力等理论对信息技术与卫生人力资源“价值融合”过程和环节进行剖析。(3)现场调查法:采用典型抽样方法,选取湖北省基层卫生信息化建设基础较好的地区作为研究信息技术与村级卫生服务融合情况,及村级卫生人力信息技术采纳情况的样本地区,共5个地区;采用随机抽样与典型抽样相结合的方法,分别选取基层卫生综合改革及信息化建设较好、中等、较弱的3个地区作为研究农村居民智慧健康服务采纳情况的样本地区。(4)统计分析方法:分别采用多重线性回归、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等多种回归模型,及结构方程模型、标准工时测定法等对定量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信息技术与人力资源价值融合概念模型宏观层面,信息技术与卫生健康领域的融合。信息技术新兴生产要素向卫生健康领域流动和集聚融合,催生“互联网+”医疗健康新业态。中观层面,信息技术资源与卫生人力资源的融合。信息技术资源在对村级卫生人力资源发挥替代作用的基础上,促进与村级卫生人力资源价值有效融合,实现村级卫生人力特质优化。微观层面,信息技术与卫生健康服务的融合。信息技术融入卫生服务生产过程,供需双方对于信息技术的采纳是关键环节。(2)村级卫生人力信息技术采纳影响因素及路径除了网上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采纳模型中“努力期望”对“使用意愿”的正向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模型研究假设均得到了验证(P<0.05)。根据三个模型总效应结果,“促进条件”和“社会影响”对“使用行为”的总效应最大,其中,“社会影响”的间接效应较大,通过作用于“绩效期望”、“自我效能”对“使用行为”产生影响,“自我效能”通过作用于“绩效期望”、“努力期望”对“使用行为”产生影响。“促进条件”除了对“使用行为”有直接效应,还作用于“社会影响”对“使用行为”产生间接影响。(3)农村居民信息技术采纳影响因素及路径农村居民对智慧健康服务的采纳通过“使用意愿”作用于“使用行为”(B=0.740,P<0.001)。按照总贡献度,“绩效期望”对农村居民智慧健康服务使用意愿的影响最大(B=0.519,P<0.05),其次是“感知成本”(B=-0.440,P<0.05)、“努力期望1a”(B=0.384,P<0.001)、“感知风险1a”(B=-0.325,P<0.001)。(4)信息技术对村级卫生人力替代程度1)基于信息化服务手段可覆盖的基本公共卫生项目的工作流程,按平均工时、最小工时、最大工时计算,分别可替代0.87个、0.98个、0.80个村级卫生人力;2)基于信息化服务手段可覆盖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按平均工时、最小工时、最大工时计算,分别可替代0.36个、0.40个、0.33个村级卫生人力;3)基于全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按平均工时、最小工时、最大工时计算,分别可替代0.17个、0.19个、0.16个村级卫生人力。【结论】信息技术与村级卫生人力资源在宏观、中观、微观层面都在一定程度上达成了价值融合。信息技术与人力资源价值融合的村级卫生人力需求影响机制基于概念模型,以供需双方对信息技术的接受和使用为重点,聚焦于信息技术与卫生健康服务融合环节,通过达成信息技术对村级卫生人力的替代,影响到村级卫生人力需求。村级卫生人力对于信息化服务手段使用行为的影响机制是由“外”向“内”的过程,上级部门要加大对村级卫生人力信息化服务手段的培训和技术指导支持。农村居民首要关注所获得智慧健康服务的便利性和质量,关注智慧健康服务价值与所花成本是否对等,智慧健康服务要契合农村居民的健康需要。从纯技术层面,信息化服务手段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替代村级卫生人力,在整体规模上能够减少村级卫生人力需求量。同时,还需从实际工作环节、村级卫生人力的社会价值,信息技术投入成本等多维度综合考虑对村级卫生人力的需求。村级卫生人力需要是兼具医学专业知识及计算机知识的复合型人才,需要具备和强化非技术服务能力。【创新与不足】创新性:(1)研究视角创新:将信息化给农村卫生服务提供带来的改变引入村级卫生人力需求研究中,提出信息技术与人力资源价值融合概念,对信息技术提升村级卫生服务效率的程度进行了量化,测量了信息技术对村级卫生人力的替代程度,及信息化手段使用下的单位村级卫生人力需求量。(2)理论创新:构建了信息技术与人力资源价值融合的概念模型;构建了供需双方信息技术采纳理论模型,丰富了供方视角的卫生健康领域信息技术采纳行为的研究;构建了村级卫生人力需求影响机制模型,为新时代的村级卫生人力需求和规划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研究的不足:(1)受疫情防控要求、农村居民文化素质和调研时限等影响,本研究采取现场、小规模的农村居民调查,供方相对文化素质水平高,采取线上问卷进行调查,因此,需方样本量相较供方样本量少,未能构建高阶结构方程模型;(2)受村级卫生人力问卷填写自愿性影响较大,各调研地区样本量存在一定差异,使得未能做更进一步的样本地区间的比较研究;(3)受目前村级卫生机构信息化实践和发展程度的影响,本文只研究了四种信息化服务手段作用下的村级卫生人力需求,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信息技术的作用效果,但不能代表全部信息技术的影响;现有条件下信息技术的成本投入在不断发展,所需要的投入和维护成本目前较难估算,未能进行关于信息技术投入成本的测量。未来随着卫生健康服务信息化在农村的进一步实践发展,将基于社会技术视角及人因工程等视角,对于更多的信息化服务手段给村级卫生人力需求、农村卫生服务体系组织变革带来的影响及相应的村级卫生人力的配置展开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