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产品召回制度的伦理反思

来源 :上海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dianwangx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社会急剧转型的过程中,企业是转型最为有力的推动者。产品召回制度作为对公民人身权、财产权强有力的保证制度,是企业长远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制度,然而,这一制度的建设和执行在我国却不尽如人意。
   本文从制度伦理角度对产品召回制度进行伦理思考,主要在于论证产品召回制度存在的合理性,并从伦理学的机会平等和社会正义角度、制度经济学的交易成本和低度均衡角度对产品召回制度进行辩护。从现实情况看,国有产品召回的乏力和国外产品召回的内外有别还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从理论研究看,目前产品召回制度的思考、完善措施大多是围绕消费者主权社会的构建、理论法学的角度展开,从经济伦理和制度伦理的角度对产品召回制度的完善的进行的理论思考相对薄弱,本文正是基于这一薄弱的环节对伦理学在实践中的应用做一次尝试。
   文章的论证过程。本文通过产品召回制度的概念的解读,在对比中剖析中外企业在产品召回制度上存在的差异,从而更直观地厘清产品召回制度的历史和现状。通过对企业召回制度伦理和经济角度反思,我们可以看到产品召回制度的推行面临这样一对矛盾:一方面,市场经济下企业的各种经济活动都是围绕经济利润进行的。如何在日趋激烈的竞争市场上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这是每一个企业参与市场经济活动最本源的动机。在此,产品召回制度并非是企业为获取品牌效应做的点缀或者作秀,须知,若实施产品召回企业必定要在经济利益上蒙受损失,从财务会计的角度而言这一举动对企业的利润具有巨大的杠杆效应,因为一次大规模召回举动,企业的利润甚至由盈利转为巨额亏损的例子比比皆是。另一方面,企业召回制度要求牺牲企业自身的眼前利益,本着对消费者负责、对整个社会负责的态度对其出售的缺陷产品主动承担召回的责任。显而易见,这一制度从表面看给企业带来直接的经济损失,无疑有悖于企业的追逐利润的天性。但从斯密的观点审视产品召回制度,我们发现,企业最求“效用最大化”或者“利润最大化”与保持《道德情操论》下的“同情心”二者并不矛盾,恰恰相反,两者的统一才构成了道德的基础。同情心在本质上就是要求我们做到将心比心:你希望别人怎么对待你,你就应该怎么对待别人。但是根据科斯的交易成本理论,如果不能实现企业的负外部效应的成本内部化,那么企业必然会做出诸多不道德行为看,从而在产品市场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故此本文的结论便是:制度作为一种公共品的禀赋及其伦理道德的公共资源的制度特性,在目前我国首先应当完善产品召回制度,将制度细节化;其次在制度匡正的范围外,必须辅之以道德支撑。因为对于社会的外部性,产品召回制度很难完全解决问题,这时道德的重要性便凸显出来。
   本文的逻辑体系。本文是按照总分总的逻辑顺序设置章节的安排的。
   第一章是前沿,主要内容是产品召回制度的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创新之处及其产品召回制度研究的意义。
   第二章产品召回制度现状分析。第一节阐述产品召回的由来及内涵;第二节分析了国外主要国家的产品召回制度,第三节在此基础上对比分析了我国产品召回制度的利弊。
   第三章,主要是对我国产品召回制度的伦理分析,是文章的核心部分。第一节内容是从制度伦理角度分析我国产品召回制度,这涉及两个视角:功利主义和社会正义。产品召回符合功利主义的利益计算和满足“最少受惠者的最大利益”;第二节内容是从制度经济学角度分析我国产品召回制度,同样有两个视角:交易成本和低度均衡。产品召回制度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效率,同时避免社会低度均衡的出现,防止“劣货驱逐良货”。
   第四章,结合第二章中我国产品召回制度的利弊分析和第三章的伦理分析,逻辑的给出完善我国产品召回制度的措施。
   第五章,由此本文的结论是,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环境下,将企业召回制度所体现的伦理意义广泛运用于企业日常召回或者类似的经营活动中去,促进理论与现实相结合从而产生实际效用,为企业的平稳长远发展提供一种理论和现实结合的可操作的路径。
其他文献
庐山慧远是晋宋之际南方佛教的领袖人物,精通大、小乘佛教义学,持戒严谨,禅定精进,并因率众修行念佛三昧禅法,而被尊为中国净土宗的初祖。慧远的佛学思想非常深广,但与唐宋的佛学思想家不同,他并非通过开宗立派、著书立说来阐明其思想,他的佛学思想大多是通过对经论的重新阐释而逐渐形成的。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其吸收大乘中观学的教义,对毗昙学的重新诠释。  毗昙学本是阐述小乘佛学教义的思想体系,但慧远并不满足于
学位
消费从字义上讲是指人类为了自身的欲望和需求而做出的支出行为,通过与别人的等价交换来满足自己的欲求。在传统意义上消费只是经济学中的一个概念,与生产、分配等概念相并列,由于消费所蕴含的消耗与浪费的含义,无论是在经济学还是在伦理领域都成为了一种被抵制和批判的行为方式。然而从18世纪开始,西方的经济学家已经开始意识到消费对于经济的带动作用,从西斯蒙第的扩大消费到凡勃伦对于炫耀性消费的讨论,消费开始超越生产
学位
艺术作为人类的一种重要的精神活动样式,其本身往往呈现出比较复杂的文化情境特征。在复杂的文化情境中,如何理解“艺术何为、何为艺术”的艺术难题,我们需要更为宽阔的历史与文化视域。伽达默尔“审美无区分”思想,立足于理解本体论,强调艺术作品及其世界、艺术作品及其表现中介之间的无区分,突出了艺术作品的表现在艺术活动整体中的核心作用,为我们理解该艺术难题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审美无区分”思想本身具有辩证性,
学位
长期以来,抽象思维以其精炼的概括性及严密的逻辑性被人们认为是在科技历史进程中的专用思维方式。的确,抽象思维以其严谨的逻辑推导对科学研究的理论创新起到了必不可少的把关作用。然而,当人们在关注抽象思维的时候,却忽略了包括形象思维在内的人类其他思维方式。与此同时,形象思维也一直被误认为是艺术家的专利。  事实上,无论从人类个体或者群体的发展,乃至整个人类认识的角度来看,形象思维都是早于抽象思维而存在的重
学位
技术异化的研究一直是科技哲学的重要领域,但已有研究大多针对技术异化产生的消极作用进行分析。本文基于科技异化这一现象,从技术构成的三大要素:技术主体、客体及科技本身进行根源分析,并从技术的特性出发分析科技异化产生的不可避免性。但是,技术异化的不可避免性并不代表人们无法应对技术异化的消极影响。技术异化有多种消解途径,本文仍立足于技术构成三大要素,总结了克服技术异化应当遵守的原则,和消解途径。  本文共
学位
随着著名的钱学森之问的提出,中国科技人才成长的软环境引起大众的关注。本文以科学哲学和科学社会学理论作为指导,对新中国著名地质学家师承关系进行初步研究,主要探究师承关系在新中国著名地质学家成长的过程中的作用,揭示新中国著名地质学家师承关系的特征,旨在为我国杰出科技人才的培养和构建优良科学传统提供借鉴意义。  本文主要分为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说明此选题的来源、目的及研究意义,并对国内外研究现状、
学位
地学是以地球整体为研究对象,由于其自身的复杂性和主客体矛盾关系的特殊性所决定,假说在地学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自然科学由事实过渡到理论的桥梁,是形成地球科学理论的前提和基础。自然科学的发展促进了假说的产生,假说反过来也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地学是充满假说的科学,对地学假说进行探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第一部分确定了选题的目的和意义,在查阅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确定了自己的研究
学位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都是以信用体系的完善为标志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因而对信用危机进行哲学上的反思从根本上是为了社会主义信用体系建立的需要。  近年来,美国爆发了一次金融危机,范围遍及到全世界,对于全球经济的破坏力巨大。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受到了严重的影响。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一体化的发展,发展中国家
学位
从青年马克思开始政治经济学研究到他思想成熟时期的《资本论》,货币一直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一个重要问题。从将货币视为人的本质的异化的人本主义异化逻辑,到从资本主义现实经济关系中分析货币的客观唯物主义逻辑,再到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研究货币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视角,马克思的货币批判思想经历了一个螺旋型的上升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凸显出了马克思货币思想研究的社会存在论读写、历史辩证法读写、人学读写和社会交
科学规范是默顿理论的重点,也是科学社会学较多讨论的一个主题。默顿通过对近代科学的考察,他提出了科学的四条规范,即普遍主义、公有性、无私利性和有组织的怀疑,是科学规范维持了科学系统的有序运转。然而,这一规范体系的提出遭到了许多质疑。马尔凯将默顿规范称之为“假定的科学规范”,认为没有证据证明它们是存在的,存在的科学规范也只是技术性的而非社会性的。默顿将科学家的行为和职业研究方向进行了划分,纯粹科学与应
学位